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专题 >

来自糖尿病宣传日的热门话题:“无糖”可乐也会导致糖尿病

2018-11-14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你是否能帮家人远离糖尿病?你是否能发现那些糖尿病预警信号?远离糖尿病从认识开始!

 

  2018-2019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为“家庭与糖尿病”。2017年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达到了1.21亿。其中,中青年人以超过2倍于老年人的速度加入“糖尿病”大军。与1994年相比,中青年的发病率在十几年间增加了8倍,而新增的住院患者中,4个糖尿病人中就有3个是中青年糖尿病患者。

  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直接影响着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他们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企业的中流砥柱——-糖尿病患者的平均治疗费用占家庭医疗总支出的13%,如果并发糖尿病肾病、足病、心脑血管等并发症,意味着将改变整个家庭的生活、计划、感受、经济状况等,甚至拖垮一个家庭,并对其他家庭成员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生活压力。

  据数据显示,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46%以上,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几率在61%以上,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高达98%。远期并发症以肾病、心脑血管病、周围神经和血管病变多见,5年左右即可发病。

  因此,对于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而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也不断深入研究糖尿病,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在今年的联合国糖尿病日,小编带你回顾今年的新发现!

  1、中国科学家建立“随机应变”的胰岛素输送系统

  对于I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他们非常希望有一种需要较少自我监控、较少患者依从性和较少不舒服注射的胰岛素输送方式。迄今为止研究的胰岛素输送途径包括透皮注射、口服给药(因胰岛素的酶降解而受阻碍)、鼻或肺给药(需要输送装置但未能输送精确剂量)和皮下植入。最近流行的一种方法是注射含有快速和慢速作用类似物的高剂量胰岛素混合液,然而应用如此高的剂量对患者来说是一种潜在的危险。

  来自中国四川大学的QingLin、LingZhang和他们的同事报告了一种基于脂双层包覆的高分子纳米粒子的新型长效葡萄糖响应胰岛素输送系统。

  用乙氧基乙缩醛(ace-DEXNPs)功能化的葡聚糖纳米粒子负载胰岛素、葡萄糖氧化酶(GOx)和过氧化氢酶(CAT)以形成葡萄糖敏感的内核。该设计成功地防止了胰岛素在低血糖状态下泄漏到血液中,并根据BG水平调节胰岛素释放。源自红细胞膜(RBCm)的外壳确保了长循环能力。这个外壳具有GLUT蛋白,可以让葡萄糖通过,这样葡萄糖就可以被核的GOx氧化。葡萄糖氧化产生的葡萄糖酸降解荷重颗粒的葡聚糖,从而释放胰岛素。因此,该系统由血糖水平自动连续控制——正常血糖时分泌停止,但高血糖会触发分泌。

  未来的研究旨在利用红细胞长达一个月的循环能力,建立一个持续一个月的BG响应胰岛素输送系统。参与研究的科学家YuFu认为该系统“有潜力克服常规胰岛素给药的缺点”。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为进一步开发静脉注射葡萄糖响应胰岛素输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中国科学家发表糖尿病里程碑成果,有望让“糖孩子”告别“药罐子”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刘丽梅教授团队发表了一项里程碑成果,有望让“糖孩子”告别“药罐子”,实现精准治疗。这项研究成果以“Insights into pathogenesis of five novel GCK mutations identified in Chinese MODY patients”为题发表在《Metabolism》杂志上。

  2017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发布了第八版糖尿病地图。据IDF的报告介绍,糖尿病有3种主要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除此外,IDF还总结了两类较少见的糖尿病类型:1)单基因糖尿病(monogenic diabetes);2)继发性糖尿病(secondary diabetes,)。其中,单基因糖尿病是由单个基因突变所致。研究发现,约有1%-5%的糖尿病病例属于单基因糖尿病,典型例子包括新生儿糖尿病(neonatal diabetes mellitus)以及青少年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aturity-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MODY)。

  MODY发病年龄与1型糖尿病相近,而临床表现与2型糖尿病相似,因此,临床表型的重叠导致MODY极易被误诊。MODY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发病原因源于基因突变因此,对MODY患者确诊必须进行基因检测。而在中国,MODY的基因诊断以及全国性的登记研究仍较匮乏。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中国人自己的致病基因,解决基因诊断与分型,才能实现个体化治疗,并为其家属提供遗传风险评估与咨询。

  在这项发表于《Metabolism》杂志的前沿成果中,刘丽梅教授团队通过研究96个中国MODY家系,在MODY基因筛查过程中发现了10种GCK基因突变,其中5种是国际尚未报道的新致病突变。

  2013年,刘丽梅教授团队率先发现了第一个中国MODY的致病基因KCNJ11/MODY13,此次发表的研究再次揭示了中国MODY2患者最常见的10种GCK基因突变。这两次发现都对中国糖尿病精准医疗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首先,研究提示人们要实现糖尿病的正确分型,把MODY从1型或2型糖尿病中鉴别出来,然后再进行其亚型分类,实现个体化的精准治疗;其次,研究督促人们对MODY这种遗传性糖尿病及时进行遗传咨询,对家族中发病及未发病的突变携带者进行统一管控,防止误诊、误治;最后,对MODY的研究也提醒政府有关部门尽早立项,开展全国大规模糖尿病遗传流行病学调查,这对于尽快制订MODY诊疗指南意义重大。

  随着国家对包括MODY在内的糖尿病诊治项目的医疗资源投入的增加,以及诸如刘丽梅教授等优秀科研成员对于中国MODY-X人群致病基因坚持不懈的探索,我国必将迎来MODY基因诊断和个体化药物靶向治疗的春天。

 

  3、夜班与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发表在Diabetes Care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夜班与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夜班工作年限越长、值夜班越频繁、值过的夜班越多,就更容易患2型糖尿病。不过,研究同时也发现夜班工作与糖尿病的遗传风险无关,而“夜猫子”或“运动达人”值夜班得糖尿病的风险会有所缓解。

  这项研究纳入了272214名目前正在值夜班的参与者以及70480名终生值过夜班的参与者,其中近8000名参与者患了2型糖尿病。研究人员将朝九晚五之外的工作定义为倒班工作,其中工作时间处于0点至晨6点等通常睡眠时间的工作被定义为夜班工作。

  研究人员观察了27多万名目前正在值夜班的参与者,其中年轻人、男性、爱运动、有糖尿病家族史、吸烟饮酒的人更容易被安排值夜班。调整了性别、年龄后的结果发现,与只上白班的参与者相比,参与轮班工作、但从不/很少值夜班的参与者糖尿病风险有所上升(OR1.43,95%CI1.32-1.55),轮班工作、有时值夜班参与者糖尿病风险更高(OR1.54,95%CI1.39-1.70),经常参与不规律、轮班工作的患病则最多(OR2.10,95%CI1.79-2.46),而一直值夜班的参与者糖尿病风险同样也有所升高(OR1.58,95%CI1.38-1.80)。

  同时,研究人员还观察了7万多名终生值过夜班的参与者,结果发现,参与夜班<5年、参与夜班5-10年、参与夜班>10年的人员糖尿病的风险均有所上升,值夜班的持续时间<10年的参与者中,值夜班越长,患糖尿病的风险越高(pfortrend<0.001)。但在追加了BMI的因素后,仅有参与夜班<5年的人员糖尿病风险有所上升(OR1.2695%CI1.02-1.56)。

  另外,终身平均的夜班频率也与糖尿病的风险有关,频率越高,患糖尿病的风险越高(pfortrend<0.001)。不过,并没有发现夜班和易感基因或高度易感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pforinteraction=0.26,0.20)。

  过程中,研究人员还发现,那些昼夜节律晚于正常昼夜交替的“夜猫子”受到夜班的影响比“早起的鸟儿”更小,这也可能与值永久夜班的人员生活方式更为健康有关。本次的研究结果也发现,运动量较低的人员(<26.57MET-h/week)因为值夜班带来的糖尿病风险较爱运动的人更高。

  4、血糖越高,认知能力下降越快

  认知能力下降与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习惯及其随之而来的高血糖有紧密关系。通常情况下,食糖过多到阿尔茨海默氏症要经过2型糖尿病,但最新研究和病例证明,并非总是如此。发表在“糖尿病(Diabetologia,)”杂志的一项研究对5,189人进行了10年以上跟踪调查,发现高血糖的比正常血糖的人认知能力下降速度人快,无论眼前高血糖水平未使其罹患糖尿病。换句话说,血糖越高,认知能力下降越快。

  论文第一作者、伦敦帝国学院Wuxiang Xie说:“老年痴呆症是一种流行广泛精神疾病,患病人数有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晚年生活质量。目前,痴呆症难予治愈,因此对风险因子的防范非常重要。”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神经病学教授Rebecca Gottesman说,高血糖和痴呆之间关系有理论依据。糖尿病会造成血管脆弱,由小中风引起不同程度的痴呆。梅奥诊所流行病学和神经病学教授Rosebud Roberts表示,Wuxiang Xie的研究之所以有趣,是因为也证明了前驱糖尿病和认知能力下降之间的关系。然而必须指出,在研讨阿尔茨海默氏症治疗时这个因素往往被忽视。这是一种可怕疾病,难以应对。这里有遗传和其他非饮食因素影响。不过研究证明,饮食是控制风险的主要因素,年轻阶段饮食习惯影响未来认知能力。

  5、肠道菌群可减少2型糖尿病发生

  今年3月,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特聘教授赵立平及其团队发现肠道里短链脂肪酸生产不足与很多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都有关系。肠道菌群可促进膳食纤维的摄入,从而减少2型糖尿病的发生。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此外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还有彭永德和张晨虹。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设计同等热量膳食进行随机分组的2型糖尿病临床干预研究,结合肠道微生物组元基因组测序,发现高膳食纤维在患者肠道中富集了一组特定的短链脂肪酸产生菌,其他具有产生短链脂肪酸遗传潜力的细菌或没有发生变化、或显著下降。

  研究者发现,高膳食纤维富集的短链脂肪酸产生菌丰度和多样性越高,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样肽-1分泌,使受试者糖化血红蛋白改善得越好。富集这些短链脂肪酸还可让产生菌减少产生吲哚和硫化氢等损害代谢健康的物质。

  像2型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病很可能是由于肠道生态系统无法提供必要的功能所导致。研究者表示,未来“以这些活跃的短链脂肪酸产生菌为靶点,进行个性化营养干预,很可能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防治2型糖尿病的生态学新手段,也有推广到其他相关疾病防治中去的潜力。”

  6、高血糖并非糖尿病的原因?

  一直以来,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水平升高被认为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原因。然而,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和海德堡大学医院的科学家们现在已经提供了可能完全不同的证据。

  海德堡大学医院内分泌和新陈代谢系医学主任Peter Nawroth说:“近年来的大型临床试验表明:即使糖尿病阈值以下的药物可以降低血糖,许多患者仍然患有典型的糖尿病神经和肾脏损伤,这表明2型糖尿病实际上可能有独立于胰岛素和葡萄糖的分子病因。”

  2型糖尿病患者中曾观察到一种称为甲基乙二醛(MG)的高水平葡萄糖代谢物,当大鼠被给予MG食物时,它们会产生许多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胰岛素抵抗。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关闭了在苍蝇中分解MG的酶,随后葡萄糖代谢物MG在其体内积聚,苍蝇很快就产生了胰岛素抵抗。之后它们变得肥胖,并在更高的年龄时葡萄糖水平也被打乱了。

  “这似乎足以提高MG水平来触发胰岛素抵抗和典型的糖尿病代谢紊乱,这是明确的证据表明:MG不是结果,而是2型糖尿病的病因。”反过来,这一观察提出了可能导致MG水平升高的问题。例如,肥胖的非糖尿病患者也显示MG水平升高。但为什么会这样尚不清楚,这是他们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7、糖尿病其实是5种不同的疾病

  瑞典的隆德大学糖尿病中心和芬兰的分子医学研究所共同完成了一项研究,它们对14775名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做了详细的检测。研究发布在《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上,结果表明糖尿病病人可以分成5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类:重度自体免疫型糖尿病。它和传统的1型糖尿病大致相同,在人们年轻的时候就会出现。虽然表面看起来很健康,但人体内的一种免疫性疾病阻止了胰岛素的生产。

  第二类:重度胰岛素缺乏型糖尿病。它初看起来和第一类糖尿病十分相似。病人们较为年轻,拥有健康的体重却无法产出足够的胰岛素,但是免疫系统并没有问题。

  第三类:重度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这类病人一般身体超重,虽然能够产出胰岛素但是身体却无法对其作出反应。

  第四类:轻度肥胖相关型糖尿病。这种病主要见于严重超重的人群,但是代谢上比第三类糖尿病更趋于正常。

  第五类:轻度年龄相关型糖尿病。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发病时间远远晚于其他几类,程度也较为轻微。

  但伦敦帝国理工大学的咨询师、临床科学学家维多利亚·塞勒姆博士提醒这项研究不会改变现在的治疗方法。这项研究只分析了斯堪的那维亚地区人的情况,没有考虑到糖尿病在世界各地发病风险的不同,比如,南亚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8、Science:大长腿更健康,腿短的人容易得糖尿病

  今年5月,Science报道了一项神奇的研究——《到底是什么让男人有吸引力?看四肢》。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选取了9000名现役美军为样本,既有白人,也有亚洲人、西班牙裔、非裔美国人等。这篇原发在The Royal Society科学版的文章,得出结论认为腿长和身高比接近0.500的男性,最有吸引力。

  Science提到,过去有多项研究证明腿短且身高较矮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霍普金斯大学早年的一项研究对这个现象做出的推断是——腿短本身就提示着在发育中遭遇问题。影响患者在胎儿期到幼儿期发育的因素,能同时影响其腿骨发育和胰岛素抵抗。因此,腿短和糖尿病风险就这样被发育问题连接到了一起。

  除了糖尿病,男性的腿长还与免疫竞争、能否抵抗病原体等有关。在所有关于身形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基本都会测算出一个群体中男性的腿/身长度比的平均值。这个平均值,被认为是免疫竞争力的分割线。也就是说,在平均值以下的男性,其感染和携带本地病原体的几率,要高于达到平均值的男性。而超过平均值,则不仅显示更好的免疫力、更低的患病率,长腿还代表着更好的营养状态,更稳定的精神健康状态,更好的社会经济状态,甚至,更强的基因。

  9、突发糖尿病?无肥胖?当心胰腺癌!

  发表于《国家癌症研究院杂志(JNCI)》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最近发生的2型糖尿病可能是胰腺癌的早期表现,尤其是在被诊断为糖尿病的3年内。

  研究人员在之前的一些研究中就发现了糖尿病与胰腺癌“狼狈为奸”的状况,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白人和亚裔群体。此次,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中心的Wendy Setiawan博士及其同事决定看看新发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关系在其他民族中是否也存在,比如非洲裔和拉美裔人群,他们是糖尿病的高发群体。

  研究纳入了48995名来自加利福尼亚的非洲裔和拉美裔参与者,年龄在45-75岁之间,他们在招募时都未被诊断为糖尿病和癌症。

  从招募期间(1993~1996年)到2013年,几乎三分之一(32.3%)的人都患上了糖尿病。平均14年的随访中,有408人患上了胰腺癌,他们诊断癌症时的中位年龄为76.7岁。这其中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关系为:1.整个队列中,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癌风险增加一倍以上;2.在被诊断为糖尿病和胰腺癌的参与者中,52.3%在胰腺癌诊断前的36个月内出现了糖尿病。

  Setiawan博士最后总结,此次研究发现强有力地支持了这样的假设:新发的糖尿病是胰腺癌的结果,而长期的糖尿病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对于“新发糖尿病”,研究人员定义为在36个月内被诊断的糖尿病。)但为什么会有这种联系,目前机制仍不清楚。

  10、糖尿病患者更易患癌,女性风险高于男性

  今年7月,一项涉及约2千万人的全球调查结果表明,糖尿病极易致癌,而女性糖尿病患者的癌症患病率则更高。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Diabetologia期刊,突出了更多糖尿病和癌症的关系研究的必要性,也显示出性别差异研究的重要性。

  该文章的第一作者,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Toshiaki Ohkuma博士表示:“现在我们已经确定,糖尿病和癌症联系紧密。此外,我们也首次提出论证女性糖尿病患者更易患各类癌症(尤其是肾癌、口腔癌和胃癌)和白血病。”

  研究发现,女性中,糖尿病患者的癌症患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7%。而男性中,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率则只高出19%。

  而不论男女,糖尿病都是导致人们罹患癌症的危险因素。据统计,女性糖尿病患者患各类癌症的概率比男性患者高6%。和男性患者相比,女性糖尿病患者的癌症和白血病患病率高得多;肾癌患病率高出11%;口腔癌高出1%;胃癌高出14%;白血病高出15%。男性糖尿病患者更易患肝癌,其患病率高出女性患者12%。

  文章的共同作者,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在牛津大学的研究员Sanne Peters表示,女性糖尿病患者更易患癌症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便是,患者通常会经历一个以糖耐量受损为表现的糖尿病前期,而女性患者的这段时期平均比男性患者长两年。

  11、无糖”可乐也会导致糖尿病

  2018年EASD(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年会上,来自澳洲的研究者公布:人工甜味剂之所以能影响血糖问题,主要是由于它能扰乱我们的肠道菌群,而菌群进一步影响了代谢。

  在去年的EASD上,同一组研究人员已经用全球首个临床试验证实了,甜味剂一样会升高血糖,一样可能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该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皆为体重正常,代谢正常的健康人群。结果显示,服用人工甜味剂的试验组,其3-o-甲基-葡萄糖吸收比使用安慰剂的对照组高20%,血浆葡萄糖水平上升24%,GLP-1水平下降34%。此外,他们还注意到,试验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随着甜味剂用量的增高而明显上升。

  上一次,他们在小鼠身上观察到了这个倾向,这一次,他们在带来了在人类身上进行临床研究的证据。他们让参与研究的试验组每天摄入装在胶囊中的人工甜味剂——相当于1.2L健怡肥宅快乐水中甜味剂的量,持续两星期。然后收集试验组和对照组(服用安慰剂)的粪便,进行菌群分析。结果显示,在试验组中,对人体有益的菌群,比如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种群的水平明显下降,这种下降又与葡萄糖吸收增加相互关联。梭菌属的Butyrivibrio也发生了下降,这又与上面提到的GLP-1水平下降互相联系。

  同时,他们观察到,有11种致病菌的数量发生了上升,甚至本来在健康人体内不存在的致病菌,也出现在了摄入人工甜味剂的试验组人群中。比如克雷伯氏菌,卟啉单胞菌和Finegoldia(一种厌氧球菌)。

  研究人员在会上总结,仅仅食用2周人工甜味剂,就足以破坏健康人的肠道菌群,导致体内葡萄糖调节能力恶化。  

  值班编辑:初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