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专题 >

汤钊猷教授谈“西学中”

2019-02-18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1月22日的一篇微信推文《汤钊猷:目前实现“中西医结合”的关键是西医学习中医》引起了一大波网友的热烈讨论。今天我们就用汤老在《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一书中的评论来回答大家的质疑。

  为什么汤钊猷教授说“中西医结合”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甚至需要几百年的时间?这是因为实现中西医结合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1956年毛泽东曾经说过:“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96年]其实他在1954年就已经说“掌握中医中药,必须要有西医参加,也要吸收有经验的中医,靠单方面是不够的,单有西医没有中医不行,有中医没有西医也不行。”[《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258页]

  这就是说“中西医结合”,既需要中医,也需要西医,而西医又必须学习中医。然而西医学习中医又存在若干具体问题,例如体制问题(现在没有固定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制度),晋升问题,机构问题,舆论导向问题,等等。其中在学习西方的大潮中,“民族虚无主义”是一个重要障碍。这个问题,毛泽东在1954年就已指出:“西医要向中医学习。第一,思想作风要转变。要尊重我国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看得起中医,也才能学得进去。第二,要建立研究机构。不尊重,不学习,就谈不上研究。不研究,就不能提高。”[《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245页]。所有这些问题解决之前,提出“中西医结合”研究,就容易犯忽视中医理论精髓,出现“废医存药”倾向。

  1、中医的理论精髓是中医中药精华中更重要的组成部分

  笔者不是中医,不敢妄议。中医学有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前三本论医,最后一本论药,四者不可分割。这好比前三者带有“软件”性质,后者带有“硬件”性质。一台电脑,如果只有硬件,没有软件,那电脑就无异于一堆废铜烂铁,因为无法操作,无法产生效益;当然,如果没有硬件,再好的软件也无法运作。如同下棋,如果双方都有车马炮,兵力(硬件)相当,则胜败决定于棋手的棋艺(软件)。同理,如果承认电脑的“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那么在中医中药精华中,中医的理论精髓便是更为重要的东西。

  我们说中医的理论精髓,也可理解为中医的“核心理念”。随着屠呦呦获诺奖,一时掀起中药热,不少人以为“传统中药+现代科技”,就是传统医学可能为世界做出贡献的切入点。笔者承认,“传统中药+现代科技”是值得研究的,而且存在巨大空间。然而,这只是中医中药精髓中的一部分,而更重要的部分则是“指导药物应用”的“中医理念(软件)”。

  2、中医的理论精髓需要有深厚功底的中医去凝炼

  笔者在本书第四章的“重读《黄帝内经》有感”部分写了8点读后体会(《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第89~99页),不过这8点倒也反映一名西医医生的理解,尤其是感受到很多不同于西方医学理念的方面。在第六章“东西方医学可以互补的若干方面”(《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第139~187页)中,更具体地罗列了笔者认为有助弥补西医理念不足的一些“东方医学理念”。然而所有这些都不足为据,因为笔者作为西医,对西医不足之处有所认识,但对“中医的核心理念”则认识不深。这就是为什么笔者提出“中医的理论精髓需要有深厚功底的中医去凝炼”。正像前面曾说过的,“洋为中用,力求超越”,其中也可以从“中国崛起”中去寻找,去凝炼。中国崛起已是世界公认的事实,所以能够崛起,必有其奥秘,但需要凝炼。尤其是需要曾经参与“中国崛起”实践的人去凝炼。

  笔者以为,凝炼出“中医的核心理念”,也是现代中医学界的一项历史使命,也是提振中华民族自信的重要内涵。诚然,在当前学习西方的大潮中,提出让一部分人重回到故书堆里,是否有点本末倒置呢?但笔者以为,正是因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实践的凝炼与积累,而且“中医的核心理念”也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是仍有现实意义的深刻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所以这项工作只能抓紧,而不能放松。

  3、中医的理论精髓需要有深厚中医功底的西医去研究

  “中医的核心理念”即使得到了进一步的凝炼,但仍将是一个内容广阔的范畴。根据笔者的有限认识,“中医的核心理念”有很多与现代医学的理念迥异。即使如同笔者在第六章“东西方医学可以互补的若干方面”介绍的那样,也有12项内容,而且每项都是一个十分巨大的领域。我们不能再犯“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弊病。而要扎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研究,才能为创建“中国新医学”这所大厦增砖添瓦。

  以笔者管见,这项任务需要有深厚中医功底的西医去研究。所谓有深厚中医功底的西医,就是既有扎实西医基础又有较好中医功底的西医医生。这样才能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去评论、去取舍。例如很多西医所公认的评价指标,就很不适合中医方面的研究。这也是为什么建国以来从中药中筛选出的“抗癌药”寥寥无几。因为西医的评价指标只看肿瘤大小,凡肿瘤没有缩小的都不认为有效;重“无瘤生存”,不重“带瘤生存”,而后者却常是中医中药的长处。

  4、中医的理论精髓可能给“中国新医学”带来关键特色

  所谓“中国新医学”,其核心就是“中国特色”。就拿2017年7月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来说,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在政治上、经济上显示了特色,这个特色的一个关键就是没有“全盘西化”。

  现在就看我们医务界能否显示中国医学的“特色”。笔者坚信,“中医的理论精髓”可能给“中国新医学”带来“关键特色”。其中如“整体观”“扶正祛邪”“疏堵结合”“复衡(适度)取代多益”“非战取胜”“以柔克刚”等理念,可能有重大意义。当然,所有这些都要等待细致实践的结果。

  书号:978-7-5478-4188-4

  定价:68元

  购买途径

  1.本书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有售。

  2.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天猫旗舰店、当当网、亚马逊、京东等有售。

  3.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客户服务部邮购。联系电话:021-64085630。

  文章摘自:《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

  值班编辑:张狮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