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口腔镜下甲状腺手术确保患者体表无伤口
甲状腺肿瘤是头颈部常见的肿瘤,通常采取手术切除的方法治疗,就张女士的病情而言并不复杂,按常规治疗即可,但公利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团队本着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理念,考虑到患者为年轻女性,无论是常规经颈部切口还是经胸乳腔镜下手术,都会在患者体表留下瘢痕,影响美观,因此最终采用了经口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的方案。这一创新理念实现了甲状腺肿瘤切除术对皮肤无创伤,最大程度保证了患者以后生活质量不受影响。
公利医院率先成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
陈主任告诉我们,头颈部是人体结构最为精细的区域,是呼吸、饮食的第一道门户,也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与肢体、内脏信息传递的核心区域。该部位疾病涉及学科很多,特别是随着现代医学进步和药物、技术手段的增多,更加需要多学科的医生联合合作治疗该部位疾病,临床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DT)治疗头颈部疾病正渐成趋势。
“患者张女士能做到体表无伤口手术就是公利医院临床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DT)应用成功的案例之一。”陈主任如是说。
临床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DT)并非新鲜事物,其被引入临床医学领域已有十多年历史,国外在这一领域研究较多,应用范围也更广泛。MDT通常指来自两个以上相关学科,一般包括多个学科的专家,形成相对固定的专家组,针对某一器官或系统疾病,通过定期、定时、定址的会议,提出诊疗意见的临床治疗模式。
据了解,公利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浦东新区耳鼻咽喉学科群的牵头单位,自2001年起连续六届被评为“浦东新区重点学科和重点学科群”牵头科室,引领着浦东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发展。2015年11月12日,为给头颈肿瘤患者提供更优质诊疗服务,在学科带头人范静平、陈晓平两位主任的倡导和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整合了CT室、B超室、病理科、肿瘤科、介入科、麻醉科、内分泌科、口腔科、骨科、胸外科等多个科室专家的公利医院头颈外科综合治疗团队正式成立。
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成功切除巨大甲状腺肿瘤
谈及成立头颈外科综合治疗团队的初衷,陈主任说,这还要从2015年公利医院接收一位巨大甲状腺肿瘤患者谈起。
据陈主任讲,患者王老先生来自河北,十多年前颈部开始出现肿块,受家庭条件限制,一直没能接受治疗。眼看肿块越来越大,已经影响到转头,并伴有头晕和负重感。患者辗转多地多家医院求医未果,后在工友介绍下到公利医院就诊。
陈主任说,当时医院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患者无医保且经济条件差,手术费成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耳鼻咽喉科医护人员并没有放弃,而是准备开展义捐资助患者治病。院领导在得知此事后也表示:坚决救治,费用不够医院解决。
费用问题解决了,如何完成这例巨大的颈部肿块切除手术成为又一道难题。因为肿块已经压迫到患者气管、血管和颈部部分重要神经组织,转移的淋巴结也已累及到颈动脉、静脉和迷走神经等颈部重要结构。
为确保手术能够顺利进行,经耳鼻咽喉科范静平和陈晓平两位主任提议,医务科牵头成立了由影像科、B超室、CT室、肿瘤科、内分泌科、病理科、骨科、介入科等多个科室专家组成的“头颈外科综合治疗团队MDT”。共同分析病情,探讨手术方案,努力降低手术风险。
在做了充分、大量准备后,手术如期进行,一个半小时后宣告成功。因扰患者十余年的巨大甲状腺肿瘤被顺利切除,重要神经、血管也得以保全。
这次手术成为对公利医院诊疗实力的一次考验,也成为“头颈外科综合治疗团队”成立的重要标志。
MDT让头颈肿瘤治疗更加规范化、个性化和精细化
“头颈部疾病涉及学科最多,病因复杂,表现也复杂。”陈主任强调说,“因此各个科室的合作就特别重要,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以往患者奔跑于各个学科却得不到有效治疗的尴尬。”
陈主任特意提到这样一个病例:有位29岁的小伙子身体一向很棒,但在最近两年时间内竟接连出现了两次肾结石和两次骨折。这让他感到身体可能出了问题,于是到公利医院就诊。患者先到骨科,大夫在详细询问病史后,给患者做了血钙相关检查,发现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增高、血钙水平升高。再经内分泌科会诊后,最终确诊为左甲状旁腺瘤。原来是由于甲状旁腺瘤导致了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高,引起血钙水平升高,进而出现反复肾结石和骨折。手术切除肿瘤后,患者的血钙马上下降到正常范围。
头颈外科综合治疗团队的成立,使公利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对头颈肿瘤的治疗更加规范化、个性化和精细化,诊疗效率和水平都迈上了新台阶,不仅在浦东领先,也达到了上海市先进水平。
专家简介:
陈晓平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公利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公利临床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浦东新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重点学科群负责人,浦东新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浦东新区优秀学科带头人、公利医院汪忠镐院士工作站项目负责人。
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第一届耳鼻咽喉内镜专委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胃食管反流多学科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鼻炎鼻窦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上海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上海中医药学会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区县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浦东新区老年人康复指导团专家库成员;长三角城市群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同发展战略联盟常委。
长期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三十余年30余年。主持市区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上海医学科技奖和浦东新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上海市科技成果8项;主编著作1部,参编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8篇总影响因子21分);招录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后1名;多次被医院评为“十佳医师”,宁夏医科大学“优秀硕士生导师”。2016年获“上海区域名医提名奖”。
擅长:甲状腺及头颈肿瘤切除手术、耳显微手术、鼻腔鼻窦疾病及肿瘤微创手术、鼓室成形人工听骨植入听力重建术、面神经减压术及耳聋耳鸣面瘫诊治、三叉神经痛、鼾症、咽喉反流及咽喉嗓音疾病等领域诊治有较深的造诣。
专家门诊时间:周三上午。
编后:
灯光下,是挣扎摇曳的生命,目光中,透射出医者的坚定与决心!这是对待生命的态度!这是信念的力量!生命的色彩中,饱含的是医者仁心。一幅作品的魂,在于精神的传递,一张照片可以是一座桥,连接着镜头前的“他”和照片前的“我”,我们通过这座桥,感受到的是属于自己的灵魂。而打造这座灵魂传递之桥的,则是我们摄影师的匠人匠心!
“工匠精神”正在神州激荡。匠人通过反复打磨把自己的技艺练到“炉火纯青”,同样,医生通过反复练习力求自己的医技“精益求精”。工作也是一种修行,只要拥有为了把事情做好的强烈愿望,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意识,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匠人”。好的“匠人”能够多关注工作中的细节,多总结工作上的心得,多寻求工作上的突破点。正是医生对待工作有着一股坚定踏实的冲劲儿,有着一股精益求精的韧劲儿,才能给患者爱。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陈晓平教授以实际行动展现着严谨细致、执着钻研的工作态度,这一切都源于根植他内心强大的“工匠精神”才能点燃工匠之魂、照亮匠艺之路。
采访报道/尹学兵、庄严 图片摄影/杨家(日为)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