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中七律写的最好的是杜甫,应该称其为是“七律一哥”,李白七绝写的好,七律一般,这比较符合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后人写七律以杜为师,“学杜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耳”。换句话说,唐人写七律只有李商隐(字义山)能和杜甫相媲美,尽管有的人个别诗写得不错(比如崔颢《黄鹤楼》),但整体成就和杜甫没法比。而李商隐的七律颇得杜诗之神韵,尤其是《无题》组诗古今独步,无人能望其颈背。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五首李商隐的《无题》诗,其中有一首大家非常熟悉,原诗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一首“爱情诗”,唐代以后的一些诗词鉴赏家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李商隐的《无题》诗表面上写的是“爱情”,实际上是隐晦地反映了自己的政治际遇。但我觉得这种观点多少有点儿“泛政治化”的倾向,在政治第一的封建时代是一种人为的“拔高”和牵强附会。对于其中深层次的东西,我不进行过多的阐述和挖掘,在这里仅就单纯地从“爱情”的角度来解读一下这首诗,鉴赏一下,从中破译一些古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希望人们在处理自己感情生活时能“以诗为鉴”。
李商隐的这首《无题》诗,最广为流传的一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这里作者用的是一种类比的方法,一个“丝”字最为传神,实际“丝”和“思”是谐音,表达至死不渝的思念之情。古人由于交通、通讯不便,相爱的人见面不易,获知对方的信息很难,因此思念的情感非常强烈!现代社会“思念”这种情感基本上被微信、视频聊天、飞机、高铁给“阉割”了,人和人之间见面和获取对方的信息很容易,如果思念谁只要拿起手机视频一下,“思念”症状立马缓解。反倒是保护个人隐私现在成了一件非常难的事,尤其是那些聚光灯下的名人,干点儿啥坏事,捂都捂不住,一瞬间就传遍全球。
那么我们再看“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其中的“泪”指的应该是“情泪”,泪流尽了也意味着“情”结束了(当然这种“情断”有时是主动行为,有时是被迫的,但不管怎么样,客观上就是“情”已经终止了)。“蜡炬成灰”这句话含义深刻,非常值得玩味。大家知道蜡烛燃烧要有一个“捻儿”,这个“捻”也等同于心理活动中的“念”,“捻”化成灰烬了,也表示“念”没有了,爱火不再燃烧,情于是也就泯灭了,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念起缘在,念无缘灭,爱恨之间仅是一念之间的事,但转念很难,往往是“一失恋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
现代人,感情生活很丰富,“曾经拥有过,曾经失去过”的情债案例天天布满荧屏,在几段感情离别伤痛,梦幻交错之间,有时很难分辨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虚幻的,也弄不清楚哪段感情还在,哪个已经走远,有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的这首《无题》诗给我们揭开了谜底:“念在,缘在,情在”,念没有了,一切也都消失了,佛家讲“心里无念,目中无人”。
(作者:王子龙,2018年9月3日)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