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医疗网(北京)李海清报道 当地时间11月5日,美国在华盛顿国家大教堂为前总统老布什举行国葬。葬礼现场,小布什为父亲致悼词。很快,这篇悼词被网友翻译成中文,连同原文一起在网络传播,甚至一时间出现在微信群。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老布什是一个神秘的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精彩,尤其是担任驻华大使期间,他和夫人一起在北京的胡同里骑自行车的“小事”在中美关系史上,有口皆碑。
其次,小布什这篇悼词,充满了对生命的诠释,不失为一堂朴实的生命教育课。And in our grief, let us smile knowing that Dad is hugging Robin and holding Mom's hand again. 悼词最后一句尤其值得回味,因为这句话充满了对美好的无限想象,而不是深深的悲哀。网友“项西行”将其译为:“让我们在悲痛中微笑,因为爸爸又可以抱紧罗宾(笔者注:罗宾,老布什的长女,3岁时因病去世),握住妈妈的手了。”
这句话充满了镜头感,让网友们可以无限地发挥着想象力。老布什抱着女儿,搂着夫人芭芭拉;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三口人幸福地走向远方。亦或是,在暖暖的烛光下,老布什夫妇给女儿罗宾过生日,三个人一起切蛋糕、吹蜡烛;此时,窗外的月亮很大、很亮,犹如迪士尼梦境……
这,与我们在生活中和电视里常见的亚洲式葬礼大相径庭。一些地区的葬礼是“大哭大闹+大吃大喝”。逝者的灵魂,在推杯换盏间悄悄地溜走了。在这顿饭局之后,生者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为逝者烧烧纸、抹抹泪,没有机会在公开的场合下表达对逝者的爱,也没有机会将逝者对生命的热爱传达给更多的亲朋好友。不得不说,这种葬礼对生命是一种特别遗憾的表达。
《诗经•蓼莪》广为流传,“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成怀念已逝父母的经典。仿佛,在我们的生命中,与父母的告别是永远的遗憾和永远的痛苦。父母去世,似乎成为一个永远愈合不了的伤口。而这个伤口,会在清明节、重阳节、鬼节等特殊的日子里,一次次被撕开,撒上盐,再缝上。年复一年,痛苦越来越深,直至把这种痛苦带进死亡。
于是,死亡就成为人们最大的恐惧。无论是遇到小感冒,还是癌症,都被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出应激反应。有的家长在孩子高烧不退时对医护人员大打出手;有的亲属在老人去世后与医院大闹一场,在医院大摆灵堂;有的人明明得了很常见的病,却日思月想,早早告别人世……对于生命教育,我们有太多的误读、太多的误解和太多的误区。
逝者给予生者最后的礼物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生命的希望和生命的美好。让我们再次回顾小布什的悼词,这句话就充满了无穷的生命力量:In victory, he shared credit. When he lost, he shouldered the blame. He accepted that failure is part of living a full life, but taught us never to be defined by failure. He showed us how setbacks can strengthen. “胜利时,他分享荣耀;失败时,他承担责任。他接受失败,因为那是完整人生的一部分。但他也告诉我们,永远不要让失败来定义你的人生。他让我们知道,人可以越挫越勇。”(译自网友“项西行”)
在此,很想把《你可以不怕死》这本书推荐给网友,作者是一行禅师,译者是胡因梦。初见这本书,是在一家寺院的流通处。笔者当即买下来,当夜读完。
最最难忘莫过于这个情节:一行禅师在母亲过世,痛苦了一年多,直到他梦见了自己与母亲坐在一起开心地交谈,才大彻大悟:“丧母只是一种概念罢了,母亲永远活在我的体内。我发现这副身体不是我一个人的,它也是我母亲、我父亲、我的祖父母、我的曾祖父母以及祖先的延续。我看见属于‘我’的这双脚,其实是‘我们’的脚。我和母亲在这片湿地上,共同留下了足印。”
要想做到不怕死,就要坚持接受生命教育,这是每个人,每一天的必修课。每日学习、反思;再反思、再学习。小布什的悼词,不过是给我们的生命教育 自我修行,又增加了一堂课。
值班编辑/明月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