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专题 >

医学科普开拓健康路

2018-07-14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访《自我保健》杂志执行主编、自我保健与药疗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震

  医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患者本人由于对疾病缺乏了解,只能求教于医生。比如膀胱癌患者在手术前,通常会询问大夫“什么是消融手术”“做这个手术有风险吗”“我为什么会得膀胱癌”等等这些对医生而言并不复杂却很难向患者解释清楚的问题。如果能够向患者讲清楚,让患者积极主动接受手术,对医患双方都有益。这个讲清楚的过程也就是医学科普的过程,近日,世界医疗网就医生在诊疗之余如何更好开展医学科普的话题采访了《自我保健》杂志执行主编、自我保健与药疗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震先生,希望能对医务工作者有所启发。

  做好医学科普是每一位卫生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也更加重视。与此同时,频频发生的白领猝死事件和慢病、现代病的高发也在提醒我们:了解科学养生知识,掌握基本救治技能,才是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的有力保障。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这其实也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治病救人的同时担负起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责任。

  谈到医学科普的意义,王震先生说:“从预防医学的角度考虑,医学科普的作用非常大。2003年中国发生了SARS,正因为对医学科普的重视和传播,才让我们很快阻断了这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传染性疾病。”

  接着,王震先生分析了医生开展医学科普的意义所在:

  首先,医学科普的获得感是人民的健康需要。现在信息传播的途径非常广泛,内容也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让民众能在第一时间辨别真伪,是医学科普应该发挥的作用。比如新浪微博有个粉丝过百万的账号曾传播了一条“鱼刺卡喉的救治窍门”的消息,获得粉丝大量转发。但有专业医生发现这条微博介绍的方法并不科学,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可惜的是,专业医生的辟谣微博转发量只有几百条。

  其次,做好医学科普能够体现医生的个人价值。作为医生,如果仅仅为患者治病,那只能让患者一个人受益。但如果参与到医学科普中,通过科普传播医学知识,医生自身的价值就会成倍放大,让更多老百姓受益。

  王震先生特别提到,很多知名的医学专家往往也都是医学科普的高手,比如广州的钟南山教授、北京的胡大一教授和洪昭光教授、原上海中山医院的杨炳辉院长等人。他们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承担起了传播健康知识的责任,这就是医生个人价值的体现。

  再次,做好医学科普能够体现社会的健康传播价值。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医学科普需要向受众普及科学的健康知识,引导科学消费,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医学科普新手通常会遇到哪些问题

  传统中医有治未病的观点,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要掌握相应的医学知识,学会自我保健,医学科普无疑是提高人民群众预防疾病能力的有效途径。

  王震先生指出,由于医生资历不一,擅长领域不同,反映在科普水平上也是各有千秋;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群众科技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医学科普的创作也需要相应跟进,医生群体尤其是刚入行的年轻医生可以在专业人士帮助下逐步提高自己的科普能力。

  根据王震先生的分析,目前医务工作者在医学科普领域主要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经验不足。同样是创作预防和治疗某种疾病的科普内容,刚刚接触临床的年轻医生与高年资医生相比,肯定会有差别。现在很多三甲医院里不乏一些高年资医生,不但医术精湛,也是科普达人,能够巧妙地把临床实践转化成科普内容,把枯燥乏味的疾病防治知识讲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常识。

  二是科普内容过于专业。专业医生在写科普文章时,往往很容易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写进去。其实,老百姓对这些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内容太专业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有些医生习惯引用大量文献和数据阐述观点,虽然说服力很强,但很难让别人产生兴趣。

  三是观点以偏概全。科普应当宣传有定论的知识,避免以偏概全。网络上曾流传过两篇观点截然相反的文章:一篇说人在接吻时脉搏加速,增加心脏和血管压力,能减去两分钟寿命;另一篇则说接吻的摩擦有益于牙齿坚固,能健胃益脾,助消化。这类所谓的医学科普因为不尊重科学,才互相“打架”。医生创作科普内容,一定要在专业上站住脚。

  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是一篇好的科普文章呢?王震先生也给出了他的标准:

  首先,科学性要站住脚。现在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健康说法,医学科普需要医学工作者在举例说明的时候找到相关的医学依据。

  其次,科学知识要说清楚。回答大众关心的医学问题首先要把医学知识的内涵搞清楚,医学科普知识必须是准确、具体、完整的。

  再次,内容通俗易懂。比如我国早在1997年就推出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食物重量都以克为单位,不够直观。后来王陇德院士进行了创新,把膳食营养宝塔形象比作“十个网球”的膳食营养原则,好记又直观。

  怎样才能让医学科普更有影响力

  信息时代到来后,很多医生也开通了微信、微博,在忙碌的诊疗工作之余传播健康知识,但如何才能让科普内容更有影响力,获得更多粉丝的拥趸呢?

  王震先生说,医学科普创作讲究科学、通俗、新颖、实用,这就需要医生在多读、多记、多写、多改上下功夫。

  王震先生解释说,现代医学发展进入了信息时代,医学科普也需要触摸时代脉搏。医生应当多读国内外最新文献,了解最新的医学科技情报,并注意积累,把临床上有价值的内容和数据整理后分组保存,需要时重新阅读,在脑海中产生思想的火花。这就需要做到多读、多记、多写、多改。

  王震先生特别强调了图片在科普中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一篇好的科普稿件,图片绝不能少,图片跟文字应该是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在如何选择好的科普题材方面,王震先生也谈了他的看法,他说,所谓好的题材,就是能引起大家的兴趣,需要医生结合自己的专业,仔细洞察受众需要。

  王震先生还采用举例分析的方式做了详细介绍,他说:“《适量运动有利于心脏和健康长寿》这篇科普文章,是心脏病医生结合自己的临床,告诉大家运动可以健康心脏。现代医学也证明了缺乏体育锻炼,人体的各个系统的功能就会下降,出现心跳无力、血流缓慢、肌肉松弛、呼吸变浅等现象。现在由一个心脏病医生来告诉大家,就很有说服力。”

  “《有的食品不宜吃的太新鲜》这个题目可能会让读者吃惊,因为我们都知道,食品应该吃新鲜的,否则色香味会变差,严重还会因腐败而变质,失去食用价值。但是,营养预防专家凭借自己的专业,在医学科普中谈了一个还不被广大消费者知道的另一个食品安全问题。比如桶装水大多要用臭氧做消毒处理,对人而言臭氧具有一定毒性,趁新鲜喝反而增加健康风险,还有新鲜的海蜇、黄花菜、木耳、咸菜,都会因为太新鲜而容易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王震先生最后总结说,选择好的医学科普题材并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跳出医生自己专业的框框和习惯,站在受众的角度把握需求。

  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健康需求和健康传播方式也日趋多元化,医学科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健康的知识,也能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创造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进而夯实“健康中国”战略发展基石。

  采访报道/雪冰 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