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专题 >

马寄晓教授:给老人看病的老人

2018-06-01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在六院门诊5楼骨质疏松专科门诊2号诊室,每逢周五上午,总能看见一位头发向后梳得一丝不乱、打着领带、戴着眼镜,身着白大褂举止儒雅的老医生,他就是马寄晓主任医师。



马寄晓教授

  “您今年高寿啦?有什么不舒服?”马寄晓主任一边翻看着厚厚的病历一边轻声地问。坐在对面的女患者回答:“我今年87岁。就是有点头痛,胸口神经也痛,吃这个药会好吗?我今天怕来不及,还打了车来看您的专家门诊……”女患者自顾自地絮叨着。马主任并不打断她,等她稍微停顿的时候马上说:“吃了这个药,你会好的,放心吧。”马主任低头把病历写好,药方开好,然后朝左边转头将病历卡交给一边的年轻医生输入电脑。我赶紧向马主任打招呼,他抬头,敏捷地起身:“哎呀,我一直没有看到你!”“我听您的话,开始吃药了。”我说。“要吃的,这个药可以预防细胞朝坏的方面转化,知道什么是坏细胞吗?”“癌?”“对!”“您忙吧,以后再来请教您!”出门时,听到女患者在问:“马主任,听说你也要80岁了?”“过了年,88啦。”马老爽朗地回答。我轻轻地掩门离开。心中感慨万分。

  我想起了马老给我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说的话:“我干了一辈子的核医学,我心中深深感谢派我干核医学的故去的老院长朱瑞镛,已故去的叶德华主任药师,巳故去的姚中一医师,和我一起工作多年的许多比我年青的医技兄弟姐妹,使我们一起把六院的核医学科挤进了国内核医学科前列。现在院领导还允许我看门诊,我虽在做医生,实际病人在为我看病,他们让我启动思维,遇到不懂的我会请教别人,我为病人问题常上网查资料,当问题解决了,病人开心,我也快乐。”

  我找到了《健康报》资深记者胡德荣老师于2013年8月16日整版报道马老写下的两段文字:

  他由一位在旧社会靠勤工俭学走进医学殿堂的学子,成长为新中国核医学领域的翘楚;他白手起家,带领核医学科创造了领域内的许多个“第一”,他与人合著的《实用临床核医学》整整影响了一代核医学临床医师……

  与其说我是在给病人看病,帮助病人康复,不如说是病人在给我“看病”。在看病的过程中,我遇到不懂的、不清楚的,去查书,去上网,去请教别人,这使我在核医学领域继续保持着进步……

  就是这位马寄晓医生,在他87岁高龄的2013年5月30日,在第二届中国核医学医师年会暨第二届中国核医学医师颁奖典礼上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核医学终身成就奖”,捧回了一个精致的“鼎盛千秋”琉璃鼎纪念奖杯,全国只有5人荣膺该奖项!




  马老于1958年开始从事核医学工作,是中国第一代核医学专业人员之一,对核医学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在放射性核素治疗上具有精湛的业务水平,有关论文及著作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

  马老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卫生部核医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骨密度学会会员。尤为擅长内分泌核医学和骨骼核医学、核素治疗甲亢、甲状腺癌转移和恶性嗜铬细胞瘤。对骨骼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尤其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领导研究的肾上腺皮质显像剂——131I-6碘胆固醇于1978年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肾上腺髓质显像剂获1985年上海市卫生局科技成果奖;1986年参加“六五”国家科技攻关——核心脏病学的研究,获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财政部颁发的奖状。1992年主编的《实用临床核医学》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次年被卫生部评为科技成果三等奖,2003年再版,9年后第三次再版。马老曾多次参加国际核医学、骨质疏松有关会议和考察访问,一直坚持开设专家门诊。

  作为老医生,马老尤为关注老年人,上海已经是一个人口老龄化的城市,差不多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骨质疏松症”。在六院门诊5楼骨质疏松专科门诊2号诊室,每逢周五上午,总能看见一位头发向后梳得一丝不乱、打着领带、戴着眼镜,身着白大褂举止儒雅的老医生,他就是马寄晓主任医师。在2号诊室的门口总是有很多中老年人拿着病历卡在耐心地排队等待他们仰慕的专家,因为他们都希望自己是马老接诊时间最长的那一个。马老接诊时的认真负责,患者口口相传,一个上午4小时240分钟,马老平均接诊40多位患者,这样的工作量对于一位耄耋老人来说并不轻松,别人劝他别太累了,他笑笑:“只要医院还需要我,只要我还健康地活着,我就要继续为病人服务。”

  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这是一位把病人的开心化为自己快乐源泉的老医生!这是一位值得我敬重的老前辈!

  以上是我四年前写的文字。算一算日子,马老该有92高寿了。在“我爱六院老前辈”微信群里,每天都能见到马老发的“三分钟新闻早餐”,有凌晨5:39发的,有6:21发的,看到这个我开心,紧跟潮流的马老一步不拉呢!我知道马老的专家门诊已经停了,因为他看过一次急诊,好像是鼻子出血。“医院领导心疼我,不看门诊了。”听到马老这么说,我百感交集。我们都希望老专家们都能健健康康长命百岁!我们都希望老专家们能够永远为六院工作着!作为个体,那是一种信念。作为整体,那是六院的财富。作为社会,那是谁都应该尊重的自然规律。



(特邀通讯员:顾海鹰)

(摄影:杨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