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医疗圈最劲爆的话题莫过于挂号改革了,该方案特点有二:1. 大力推进实名制挂号并针对非标准部分进行查漏补缺;2.专家号不外放。第一条看起来有点儿像把挂号做成医疗界12306,并且本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原则堵上了“绿色通道”;第二条表面上是告诉患者优质资源都收回了大家洗洗睡吧,另一层面是不是也暗示了分级医疗已经到了风口了?
纵观市面这么多家移动医疗健康新贵公司,风风光光融了几十亿美金,与政策斗智斗勇、美国医疗的商业模式也试了一遍,愣是没发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路。接着挂号改革这个话题,作为移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业狗也分享自己的摸索体会。
泛泛地讲,医疗的公益性和商业的盈利性存在着天然的冲突。在不少场合看到移动医疗创业者抨击政策不放开,没有市场化,看到这只能呵呵了。基于互联网做医疗资源配置的本质上就是“互联网+”的黄牛党、“O2O”的黄牛党、“分享经济”的黄牛党,本身就是很危险的。可以打着擦边球赚点小钱,但无法规模化。健康权是公民享有的最基本的人权,它指政府必须创造条件使人人能够尽可能健康。这些条件包括确保获得卫生服务,健康和安全的工作条件,适足的住房和有营养的食物。从政府角度,这是责任,是公益事业,对于商业来讲,我要赚钱,他们天然就有种冲突在里面。
下面我们围绕几个移动医疗圈高频的关键词来逐一说说我的看法:
1.患者:
个人是不太看好针对患者的产品服务的,针对患者的移动医疗健康产品大多是活雷锋,患者在整个生态圈中整体上处于弱者行为,他们的确有太多的痛点,即便通过解决痛点获取了大量的患者流量但很难变现。这因为社保不需要导流,优质医院目前不需要导流,商保目前还没怎么掺和进去(这点我们后面会重点说),医生一定程度需要导流但是医生整体也是弱势群体、医药电商需要流量但是很大程度依赖于医生和政策。
在整个医疗环节,患者两个最基本的诉求是:信任和费用,而这两点移动医疗产品是很难搞定的。即便雷锋同志整合了优质资源免费提供给患者,零成本的给及一定会带来不尊重和浪费,这一定不是正确的路子。那有人会问,如果提供优质服务并且收费呢,窃以为那要看这种服务医疗保险会不会来买单。细细琢磨一下,政策层面无法惠及的点还是有希望的,比如:高端人群,非医保范围内医疗服务,还有就是一直没有做起来的健康服务。
另外,在产品层面,患者的着急心态给接纳这些app也带来了挑战。我曾有个关于患者app可行性的问题请教一个混迹于医疗圈多年的哥们,他回复我:我往大厅一站立马能分辨出哪些是患者、哪些是黄牛、哪些是卖药的。患者的特征太明显了,他们要着急地去见医生,很难静下心来用这些App。
2.医生:
医生是医疗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医生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也必须挂靠在医院。作为紧缺的资源,只有价高者才能从中分一点,我不认为轻问诊平台真正的拥有医生资源。服务医生的产品还是有钱途的,作为有强购买力的人群如果有好的产品自然有人买单。
说医生的痛点之前必须分情况: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诉求是不一样的,基层医疗机构、私立医院、三甲医院的医生诉求也有很大的差异。商业模式取决与受众人群以及买单方是谁。市面大多医疗产品的服务用户大多还是集中在较高层级的医生。但目前现状是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9万个,其中医院2.7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5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5万个,其他机构0.3万个。另外,较高层级的医生本身就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利用,因此围绕这部分医生的产品表示谨慎态度。
以患者管理为例,医生管理患者的诉求除了情怀还有研究需要,曾看到有创业者说积累大数据,分析提取价值和药企合作,有理想是好事,但1.) 药企获取数据的渠道太多了,你所积累的数据性价比不一定就能别家的好;2.)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背景的创业者来说,大多数的大数据分析还集中在数数层面。
概括一下,服务医生还是蛮有钱途的,不过找准人群尤为重要,如果发现一个医生喜欢,医院和药企抢着买单的app,这事没准就成了。
3.医院:
医院处于这个生态圈的核心,三甲医院是核心中的核心。医院本质上有很强的获客需求,但由于自身实力的不同导致获客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下图是卫计委发布的《2015年1-9月全国医疗服务情况》中不同医疗机构的病床使用情况,所以不难看出实力强的医院根本就不愁获客,而实力不强的医院很难从高富帅手中分一杯羹。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