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是在机体内在因索与外界因素联合作用下,细胞中基因改变并积累而逐渐形成的(表14-1),从具有"正常上皮-腺瘤一癌"发展序列的经典大肠癌癌变分子改变机制模式图(图l4-1)可见,癌变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多步骤发展的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的许多环节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来阐明和完善。癌变分于机制主要包括:①癌基因(oncogene)激活、过度表达;②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突变、丢失;③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出现核苷酸异常的串联重复(1~6个碱基重复序列)分布于基因组;④修复相关基因功能丧失,如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突变,该组修复DNA损伤的基因一旦发生突变,导致细胞遗传不稳定或致肿瘤易感性增加;⑤凋亡机制障碍;⑥端粒酶(telomerase)过度表达;⑦信号转导调控紊乱;⑧浸润转移相关分子改变等。
在各种内外因素致癌的具体机制研究中,以化学致癌和病毒致癌两方面最为深入,且两者最后都殊途同归地集中于癌基因/抑癌基因学说。
1.化学致癌 主要包括启动(initiation)、促进(promotion)和演进(progression)三个阶段。启动阶段是不可逆的过程,其中以化学致癌物的代谢活化、DNA的损伤与修复和细胞增殖三个过程最为重要。启动剂或其代谢产物引起了癌基因和(或)抑癌基因的突变,但在形态学上却无法与正常细胞相区别。促进阶段主要干扰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这一阶段在基因表达水平和细胞水平都是可逆的,且促癌剂的剂量与效应有一可测的阈值和最大效应,而在启动阶段并无此阈值。演进阶段也是不可逆的,在形态学上出现了可辨认的改变;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涉及细胞核型不稳定,同时可伴有基因突变,从而使肿瘤细胞获得新的遗传特征,增加其恶性程度。
2.病毒致癌 DNA肿瘤病毒与RNA肿瘤病毒的致瘤机制不同。前者在感染宿主细胞后,其DNA可插入宿主细胞的DNA中形成转化基因(transforming gene),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通过直接致癌、抑制抑癌基因间接致癌、反式激活同一条DNA链上其他基因表达等方式导致肿瘤发生。RNA肿瘤病毒由于没有DNA而必须先由病毒反转录酶以病毒RNA为模板形成互补的DNA(前病毒DNA);再由DNA聚合酶形成DNA中间体(双链前病毒DNA),后者才能聚合到细胞DNA中进行复制。RNA肿瘤病毒可将病毒来源的癌基因(viral oncogene,v-onc)携入细胞基因组内致癌,也可携入并非v-onc的其他特定序列,通过顺式或反式激活细胞内原有癌基因致痛。
与肿瘤生长到一定时间后才出现的理论相反,另一种学说认为肿瘤的异质性在肿瘤刚形成时即已产生,即"肿瘤干细胞学说"。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细胞中占有很小比例(0.02%~0.1%)、具有无限增殖能力和不定分化潜能的肿瘤细胞,是肿瘤形成的起始细胞,并由其维持肿瘤的生长。肿瘤干细胞对化疗和放疗均不敏感,可能是肿瘤复发转移的根源。目前认为,不同的肿瘤干细胞其表面标记不同。但肿瘤干细胞的来源,特异性标记,与复发转移,肿痛多发耐药性的关系是今后研究的热点。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