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搜索 > 耳鼻咽喉科 > 真菌性鼻-鼻窦炎 >
真菌性鼻-鼻窦炎
真菌性鼻-鼻窦炎(fungal rhinosinusitis,FRS)是鼻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传统观点认为,真菌性鼻-鼻窦炎多在机体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接受放射治疗等情况下发生,也可在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大面积烧伤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生。但近年发现,健康个体亦可患真菌性鼻-鼻窦炎,可能为真菌在机体抵御侵袭能力下降的某一局部致病。研究提示,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可能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环境污染等有关,也可能与健康意识提高、影像学技术的进步等因素相关。由于致病真菌种类的不同,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类型、诊断、治疗及疗效亦各有差异。最常见的条件致病真菌为曲霉菌,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真菌球。鼻脑型毛霉菌病虽较少见,但病情凶险、发展迅速、死亡率较高。
【病因】
常见的致病真菌是曲霉菌(aspergillus),此外,尚有念珠菌(monilia)、鼻孢子菌(rhinosporidium Seeberi)、毛霉菌(mucoraceae)和申克(Schenck)孢子丝菌(sporotria Schenck)等。曲霉菌是子囊菌类真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只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或某一部位(如鼻窦)抵御侵袭能力降低时致病,因此为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曲霉菌主要有烟色曲霉菌(A.fumigatus)和黑色曲霉菌(A.nigrae),前者常见。可单种曲霉菌感染,亦可两种或两种以上曲霉菌合并感染。曲霉菌感染与职业有关,较多见于鸟、鸽类的饲养员、粮仓管理员、农民、酿造业工人。
【临床类型与病理】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类型以病理学为依据分为: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non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NIFRS)和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IFRS)。非侵袭型者又分为真菌球(fungus ball,FB)和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allergic fungal rhinosinusitis,AFRS);侵袭型者则分为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acute 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AIFRS)和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chronic 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CIFRS)。
1.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 病理学特征是真菌感染局限在鼻腔或鼻窦腔内,黏膜和骨壁无真菌侵犯。
(1)真菌球:鼻窦内病变大体特征为干酪样或坏死性潴留物,呈暗褐或灰黑色团块状。鼻窦因病变不断增大可压迫窦壁,导致骨质因压迫性吸收而变薄,窦内潴留物镜下特征:大量真菌菌丝、孢子、退变的白细胞和上皮细胞。鼻窦黏膜水肿或增生,但无真菌侵犯。
(2)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鼻窦内病变为黏稠如果酱样物,黄绿色或棕色。镜下特征:①HE染色表现为在无定形淡嗜酸性或淡嗜碱性变应性黏蛋白(mucin),其中分布着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及夏科-莱登(Charcot-Leyden)结晶。嗜酸性粒细胞或散在分布,或聚集成大小不等的簇;散在者常呈破裂状,其颗粒敞于黏蛋白中,但仍然围绕着核,聚集成簇者常呈核固缩和胞质深橙色的退变状态。夏科-莱登结晶大小不一,呈淡橙色,横切面呈六角形,纵切而则呈角锥形或纺锤形,分布于退变的嗜酸性粒细胞簇之间,多靠近较大的簇。②Gomori染色(六胺银染色)可见大量真菌菌丝,单个或成簇状分布。鼻窦黏膜表现为水肿或增生,但无真菌侵犯。
2.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 病理学特征是真菌感染不仅位于鼻腔或鼻窦内,同时还侵犯窦腔黏膜和骨壁,并向鼻窦外发展,如眼眶、前颅底或翼腭窝等部位。鼻窦内病变多为坏死样组织、干酪样物或肉芽样物,并有大量黏稠分泌物或血性分泌物。镜下特征:大量真菌,鼻窦黏膜和骨质可见真菌侵犯血管,引起血管炎、血管栓塞、骨质破坏和组织坏死等。
(1)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病理改变迅速,并向周围结构和组织发展。早期即可波及鼻腔外侧壁、上颌窦前壁、上壁和下壁,累及面部、眼眶和硬腭;后期破坏鼻腔顶壁、筛窦顶壁或蝶窦壁,侵犯颅内,并经血液循环侵犯肝、脾、肺等脏器。
(2)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病理改变进展缓慢,早期真菌侵犯多限制在鼻腔或窦腔黏膜和骨壁。后期侵犯周围结构和组织。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