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2岁的程总,平时工作很忙,近年来总感觉排便困难,大便时常不成形。作为互联网公司的中层管理者,他把这些症状归结于“应酬多、饮食不规律”。妻子多次劝他去做一次肠镜检查,他总是摆摆手:“肠镜多遭罪啊,吃点益生菌调理调理就行。”
直到半年前出现便血、体重骤降,被妻子硬拽到医院检查。肠镜显示距离肛门8cm处有菜花样肿物,病理确诊为直肠腺癌,更糟糕的是PET/CT显示已出现肝转移。诊室里,程总红着眼眶反复念叨:“要是早点来检查……”
其实,这样的遗憾,每天都在医院上演。据《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数据显示,我国83%的结直肠癌确诊时已是中晚期,而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这组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人对肠镜检查的误解与逃避。
图片来源/网络创作
什么样的人群急需肠镜“照妖镜”
·年龄:40岁是重要分水岭。美国癌症协会建议45岁起常规筛查,我国指南推荐40-74岁进行风险评估。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内的“隐患”也在悄然滋生,就像老化的水管更容易出现堵塞和裂缝一样。
·症状:持续2周以上的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交替)、便血、不明原因贫血、体重下降。这些症状可能是肠道发出的“求救信号”,就像汽车的故障灯亮起,提醒你必须及时检查。
·遗传:直系亲属有肠癌或腺瘤病史者,筛查年龄需提前5-10年。基因就像藏在身体里的“密码”,如果家族中有肠癌的“不良记录”,那么你可能更容易“解锁”这个风险。
·慢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需定期监测。这些疾病就像肠道里的“慢性火灾”,如果不及时扑灭,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生活:长期吸烟、酗酒、红肉摄入过多、缺乏运动人群。这些习惯就像给肠道“添堵”,增加了肠癌的风险。
肠镜检查知多少?
·普通肠镜:全程清醒,可实时与医生沟通。就像一场“清醒的旅行”,你可以和医生一起“探索”肠道的每一个角落。
·无痛肠镜:静脉麻醉下进行,适合敏感人群。对于害怕疼痛的人来说,无痛肠镜就像一场“无痛的梦”,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检查。
·胶囊内镜:吞服智能胶囊拍摄,但无法活检,适合小肠检查。胶囊内镜就像一颗“智能侦探”,在肠道里“巡逻”并拍摄照片,但它的“武器库”有限,无法进行活检。
·染色内镜:喷洒特殊染色剂提升病变识别率。染色内镜就像给肠道“化妆”,让病变部位更加“显眼”,方便医生发现。
·放大内镜:百倍放大观察黏膜微结构。放大内镜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让医生能够看到肠道黏膜的每一个细节。
特别提醒:虽然检查手段多样,但传统肠镜仍是诊断“金标准”,不仅能360°观察肠道,还能即时切除可疑息肉。
肠镜检查的过程知多少?
·肠道准备:检查前1天低渣饮食,服用清肠剂排空肠道(关键步骤直接影响检查质量)。这是检查前的“大扫除”,只有把肠道清理干净,医生才能看得清楚。
·检查过程:侧卧位,医生通过电子内镜从肛门缓缓进入,全程约20-30分钟。就像一场“肠道之旅”,医生会小心翼翼地“探索”每一个角落。
·术后观察:无痛检查需留观至清醒,普通检查后可正常饮食。检查结束后,就像完成了一场“体检”,根据检查方式不同,需要稍作休息或直接恢复正常饮食。
·报告解读:当场告知初步结果,病理报告需3-5个工作日。报告就像一份“体检报告”,医生会根据结果给出专业的建议。
特别提醒:很多患者担心的疼痛问题,其实随着镜身改良和技术进步,配合医生指令调整呼吸,多数人仅会感到轻微腹胀。
中年人为何要进行肠道“大扫除”?
肠镜检查的最大价值在于“治未病”。临床数据显示,90%的肠癌由息肉演变而来,这个过程通常需要5-15年。发现息肉时,医生会立即用高频电刀、冷圈套等技术切除,就像定期清理河道中的淤泥。
消化内科医生建议:40岁后无论有无症状都应做首次肠镜筛查,结果正常者可5-10年复查;发现息肉者需1-3年随访;高危人群要缩短至半年到1年。
肠镜检查有哪四大认识误区?
·误区1:“没有症状不用查”——早期肠癌常无症状。就像一颗隐藏在暗处的“定时炸弹”,早期肠癌往往悄无声息。
·误区2:“肠镜很痛苦”——无痛技术已成熟。现代医学技术已经让肠镜检查变得“无痛”,就像一场“舒适的体检”。
·误区3:“一次检查保终身”——肠道环境会持续变化。肠道就像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需要定期“体检”来确保健康。
·误区4:“取活检就是癌”——多数是为明确诊断。活检只是医生的“放大镜”,帮助他们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特别提醒:在这个“谈癌色变”的时代,肠镜检查是我们手中最有力的防御武器。它不仅是医学检查,更是一份对家人负责的承诺。正如程总在化疗期间反复叮嘱同事的话:“别把侥幸当幸运,那根柔软的镜子,或许就是改写生命剧本的关键。”
肠镜检查前后注意事项?
1.检查前注意事项:
·饮食调整:检查前3天开始,尽量避免食用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以免影响肠道清洁效果。检查前一天晚餐后禁食,可少量饮水。
·肠道清洁:按照医生指导,服用清肠剂,如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通常需要在检查前4-6小时开始服用,期间需大量饮水,以帮助肠道排空。服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腹胀、腹痛等不适,但一般可耐受。
·药物调整:如果正在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等),需提前告知医生,根据医生建议调整用药方案,以避免检查过程中出血。
·个人物品准备:检查当天需携带身份证、医保卡等相关证件,以及以往的检查报告和病历。同时,建议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方便检查。
2.检查后注意事项:
·休息观察:检查后需在医院休息片刻,观察有无腹痛、便血等不适症状。若进行无痛肠镜检查,需等待麻醉完全清醒后方可离开医院,并在24小时内避免驾驶、高空作业等危险活动。
·饮食调整:普通肠镜检查后可正常饮食,但建议先从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开始,如稀饭、面条等,避免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若在检查过程中进行了息肉切除等操作,需根据医生建议适当调整饮食,必要时禁食一段时间。
·观察大便情况:检查后2-3天内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和形状。若出现鲜红色便血、黑便或大便呈果酱样,应及时就医,以排除肠道出血等并发症。
·遵循医嘱复查: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建议相应的复查时间。即使检查结果正常,也应按照医生建议定期进行肠镜筛查,特别是高危人群,切勿因一次检查结果良好而放松警惕。
参考资料:
1.《柳叶刀》全球癌症生存趋势研究报告。
2.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
3.美国胃肠病学会结直肠癌筛查指南(2021)
本文策划/许树春
本文撰稿/李晓平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