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防病治病 >

老年肾脏病患者用药该懂些什么?注意些什么?

2020-05-18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一般把用药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统称为“副作用”,其实在医学领域,“药物不良事件”、“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的副作用”等等词汇,其涵义是有一定区别的。

  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医学事件都称之为药品不良事件,它除了包含药品不良反应以外,还包括误用、超剂量使用和药品质量问题等所引起的不良事件。药物不良反应则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即不包括因药物滥用、超剂量用药、不按规定方法用药、药物质量不合格等情况所引起的反应)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可分为不良反应、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和继发感染四大类。

  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事件,严重的药物不良事件可导致死亡。

  老年人用药后发生药品不良事件的风险大大增加,发生率很高,概况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因:

  老年人用药时:根据肾脏功能调整药物用量

  各种药物进入人体(口服,或者静脉输入)以后,最终都要再排出到体外(有的药在体内先部分或完全代谢成其他化学物质,然后再排出体外)。绝大多数药物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少部分药物从肝脏经胆道排入肠内,再由粪便排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常有不同程度减退,代谢和排泄药物的速度有不同程度下降,容易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引起不良反应的机会大大增加。

  临床上由于不注意根据肾功能调整药物用量,导致药物蓄积和严重后果的屡见不鲜,较常见的有:降糖药(二甲双胍、优降糖和成分不明的降糖中成药)、心血管系统用药(地高辛、索他洛尔)、抗生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沙星”类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等) 、乙胺丁醇、甲氨蝶呤、一些抗肿瘤药、部分“他汀”类的降血脂药物等等。因此,老年人用药时,一定要根据肾功能和肝功能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根据肾脏功能调整药物用量。

  老年人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事件

  随年龄增加,脏器功能逐渐老化,抵御毒不良反应的能力也逐步下降,加之可能合并其他脏器的疾病,因此,老年人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事件。

  比如糖皮质激素以及一些抑制免疫能力的药物,在老年人更容易引起严重的抵抗力下降和感染,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的时候,要根据老年人全身状况决定是否用这些药物、使用多少剂量以及根据密切随访的结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由于老年人肾脏、肝脏和心脏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储备明显下降,轻度的药物不良事件也可能引起严重后果。例如,对于一个肾功能轻度或者中度下降的老年人,若应用了对肾脏有损伤的药物,哪怕这种损伤很轻,都可能引起老年人血肌酐在短期内明显上升,肾功能的恶化又可能对血压和心脏产生不良影响,引起恶性循环。再举个例子,正常情况下,即使血压波动比较大,但是身体通过精细的调节,使得肾功能能始终维持在正常范围,但是老年肾脏病病人不同,在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随血压的下降,肾功能反而变差了。

  老年肾脏病病人容易“配错药”

  老年人常多病就诊、多科就诊、多医院就诊、多医生处就诊,但老年人往往不能及时、准确说出所用药物的名称和剂量,有的老人经常让子女或者朋友代配药,这些都容易导致就诊时漏配药或重复用药。

  比如有的老人同时患高血压肾病、冠心病和腔隙性脑梗塞,三个科室都可能需要用“活血药”,若一个科室的医生不知晓病人在其他科室用了什么药物,就可能导致同时服用多种活血药,增加出血风险增加。家庭多个成员交替关照老人时,要通过书面形式沟通用药情况,以防漏服、重服等现象的发生。

  老年肾脏病病人容易“吃错药”

  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加之服用的药物种类数量多,多吃药或漏吃药的情况时有发生。所有药物在血液内的浓度都呈有规律的变化,要维持一定的血液浓度,才能较好地控制病情,如果停用一次或两次,导致血液药物浓度下降过多,就可能引起病情反跳,甚至出现比较严重的后果。反之,如果多吃了药物,也是非常危险的,例如降糖药物若服用超量,可能会引起低血糖,这个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老人最好有个用药卡,用药卡上写明患者的所有诊断、肾功能和肝功能、用药情况(名称、剂量和服药时间)以及药物过敏史等,每次就诊时都带在身边。每次增加新的药物时都应遵医嘱随访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若服药后有不适应及时告知亲属和医生。

  本文作者/邹佳楠 叶志斌(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肾内科)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苏陌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