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防病治病 >

防治女性黄褐斑,看看皮肤科专家李福伦主任怎么说

2021-03-16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如何科学防治女性黄褐斑?世界医疗网记者专访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 、皮肤科专家李福伦主任。

  黄褐斑是一种由于皮肤黑色素的增加而形成的颜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俗称“肝斑”“妊娠斑”。此病呈对称性分布,大多累及面部、颈部等曝光部位,日晒后加重。黄褐斑是一种慢性难治性损容性皮肤病,多发于育龄期妇女,有时也可见于闭经女性及少数男性,虽然该病自觉症状不明显,但对患者的外在容貌和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多数女性因此失去美丽和魅力,对生活失去信心。为此,世界医疗网记者专访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 、皮肤科专家李福伦主任。

  女人黄褐斑的形成原因

  黄褐斑在男女同胞中都会出现,但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特征有很多差异,所以出现黄褐斑病因也会有所差异。

  1.生理原因:怀孕的女性容易出现色斑是因为怀孕后胎盘分泌雄孕激素增多。所以女性在孕期,面颊部常见对称分布的黄褐斑,大部分女性会在生产后自然减轻或消失,而有少部分女性朋友依然有黄褐斑沉积的情况。

  2.药物原因:也有女性因口服避孕药出现黄褐斑病。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物对身体没有好处,而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药物也会引起不同的色斑,特别是黄褐斑。但内分泌异常、口服避孕药或其它药物引起的黄褐斑停药后会逐渐消退。有专家介绍说人体内阴阳失衡,肝气郁结、脾胃虚弱、肾阳不足等也是造成黄褐斑沉积的重要原因。

  3.环境原因:环境日益恶化污染也是原因之一,每个人的皮肤都在不断受到各种污染的伤害,皮肤受到伤害的主要表现就是长黄褐斑。环境污染还会通过呼吸道、胃肠道等途径进入体内,使内脏尤其是肝脏也中毒,出现黄褐斑也是必然现象。

  4.日光是黄褐斑重要发病因素之一,290-400nm紫外线照射可增强黑素细胞活性,引起色素沉着,应用遮光剂可使病情减轻。

  5.有些女性面部长黄褐斑是由于使用化妆品造成的,过度使用化妆品毁坏了皮肤组织,造成化妆品中毒从而导致长黄褐斑。

  参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皮肤性病学》,将其分为以下证型:

  (1)肝气郁滞证:面生褐色斑,弥漫分布;伴有情绪抑郁,爱生闷气,或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女子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舌质红,苔薄,脉弦细。

  (2)肝肾不足证:面部斑色褐黑,面色晦暗,常有慢性疾病;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健忘,烦热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

  (3)脾虚痰湿证:面部斑色灰褐,状如尘土附着;伴疲乏困倦,纳呆胸闷,月经色淡,白带量多;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濡或细。

  (4)气血瘀滞证:斑色灰褐或黑褐,伴有慢性肝病,或月经色暗夹血块,或痛经;舌暗红有疲斑,脉涩。

  女性黄褐斑的危害有哪些呢?

  黄褐斑不仅是女性美的杀手,也是体内疾病的“信号灯”。黄褐斑是内分泌失调、代谢废物淤积体内的一种外在显性表现,黄褐斑发生的同时,身体内部也可能会发生问题。如很多黄褐斑患者伴有精神不振、烦躁易怒、食欲不振、乳房肿痛、月经不调等现象,有些还同时伴有乳房肿块、子宫肌瘤、囊肿、肝脏病等。

  黄褐斑还是其他疾病的“朋友”。黄褐斑在临床中常并发多种疾病,如生殖器官疾病(子宫附件炎、不孕症等)、肝病、慢性营养不良等。另外,黄褐斑以虚为主,患者还常患有各种与气血两虚、阴虚火旺挟肝郁血滞、血热血瘀及脾湿四症相关的病变。

  心理方面,“脸上斑斑点点,自信失去支点”。脸上的斑点直接影响女性的心情和自信,伴随而来的这种症状又不可避免地妨碍女性的日常生活,甚至影响家庭和睦,给女性的心理造成很大的痛苦。

  怎样预防黄褐斑?

  中医推断黄褐斑是由于气血不佳,免疫力低下造成的,而西医则认为它是一种光敏性皮炎或光毒性皮炎的变异。对于黄褐斑,主要是本着预防与治疗结合的方法。调理好女性内分泌环境,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预防妇科疾病等是预防与调节黄褐斑的有效手段。黄褐斑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不要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少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精神愉快,多运动,积极治疗慢性肝肾疾病,纠正月经不调,调节内分泌功能障碍。

  那么,预防女性黄褐斑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具体内容如下:

  1.青春期:青春期是女性发育的时期,除了开始快速长个,有的女性也开始长青春痘,痘痘留下来的痕迹很难消除。一般从医学上,女性会遇到炎症后色素沉淀着的现象,由于局部感染和炎症刺激,表皮基底层黑素细胞过度制造,形成了黄褐斑。杀菌消炎,防止痘痘滋生可以预防青春期黄褐斑的发生。

  2.更年期:女性朋友在40岁之后就接近更年期了,这是女性卵巢机能衰退,激素分泌不足导致内分泌紊乱,引发黄褐斑。更年期也是女性生殖器良、恶性肿瘤的好发年龄,这些疾病均可能导致黄褐斑悄然出现。所以,中年女性颜面黄褐斑突然增多绝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做妇科及盆腔B超检查以排除肿瘤的可能。

  3.防晒:日晒会使黑色素活性增加导致表皮基底层黑素含量增加,色斑形成。所以从青少年开始就应该防晒,帽子、遮阳伞、防晒护肤品都是防晒的好帮手。值得提醒的是,不是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不需要使用防晒系数(SPF)很高的防晒品,一般SPF15就足够了,使用SPF30以上的防晒品应2-3小时后清洗掉,因为太高指数的产品对皮肤也有刺激作用。

  4.清肠排毒: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排泄器官。皮肤和皮下的毛细血管以及大量的分泌腺体将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一些有害物质通过扩张的毛细血管的渗透作用排出体外。这些产物在排泄过程中同时损害皮肤,引起一些皮肤疾病,如黄褐斑。清肠排毒可有效地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和积聚,起到预防黄褐斑的作用。

  5.防止各种电离辐射:其中包括各种玻壳显示屏、荧光灯、X光机、紫外线照射仪等等。这些不良刺激均可产生类似强日光照射的后果,甚至比日光照射的损伤还要大,导致黄褐斑加重。

  6.不能使用有害物质:含有激素、铅、汞等有害物质的“速效祛斑霜”,由于副作用太多可以造成很多副作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毁容。

  7.戒烟戒酒,避免刺激性的食物:戒掉不良习惯,如抽烟、喝酒、熬夜等。刺激性食物易使皮肤老化,特别是可乐、浓茶、咖啡、酒等,吃得越多,老化会越快。平时要多喝水、多吃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柿、黄瓜、草莓、桃等。

  8.保持良好的情绪:精神焕发则皮肤好,情绪不好则会有相反的作用。

  治疗黄褐斑,中西医有何好方法?

  治疗黄褐斑,分为食调、药疗、物理治疗等方法,但最有效的方法是纯中药内服外治相结合调理。内调外治,标本兼治,彻底击退黄褐斑,防止黄褐斑复发。

  一、中医治疗

  一般来讲,女性的黄褐斑不是容易去掉的。但是从目前来看,通过中医方面中药的调理,对于去掉黄褐斑是有很好的作用。关于黄褐斑的治疗,古籍中早有记载,《外科正宗》有“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肤,以致火燥结成斑黑......早晚以玉容丸洗面”的记载。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一般着眼于从肝、肾、脾、血瘀论治,虽角度不同,但实质相似,皆以血瘀为标,脏腑功能失调为本。中医药治疗黄褐斑在辨证分型、中药外敷、面膜倒膜、耳针、火针、刮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下面来介绍几种去掉黄褐斑的中药方法:

  经方:汪南玥等对以经方为主治疗黄褐斑的278篇报道进行了统计分析,得知血瘀、脾虚以及肝气郁滞等证是临床黄褐斑患者的主要证型,方剂以桃红四物汤、逍遥散(包括加味逍遥散)、六味地黄汤等使用频次最高。

  中成药:杨雪萍等以复方木尼孜其颗粒口服治疗黄褐斑,2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8.33%;孙士芳等单用还原型谷胱甘片与还原型谷胱甘片联合复方木尼孜其颗粒对比治疗黄褐斑,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79.66%,高于单用组50%。证明复方木尼孜其颗粒在黄褐斑治疗方面有显著疗效。

  乔丽、杨志勇等以化瘀祛斑胶囊(柴胡、薄荷、黄芩、当归、红花、赤芍,5粒/次,2次/日)内服联合祛斑霜(三七、红花、珍珠粉,每晚1次)外涂治疗黄褐斑30例,治疗组30例单用祛斑霜外涂,1个月后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67%和35.66%,且治疗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44.8%、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药外敷法:中医美容因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正越来越广泛的被世人接受,关于增白祛斑作用的方剂在许多中医经典文献中多有提及,如“桃仁澡豆方”出自《千金要方》,“桃仁澡豆”由桃仁、芜菁子、白术、土瓜根、毕豆面五味药物组成;《千金翼方》“治面軒黯方”由矾石、硫黄、白附子三味药物组成;《外台秘要》“去黯軒方”由桑灰、艾灰组成;《太平圣惠方》“羊胆膏”由羊胆、猪脂、细辛等组成;以及《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玉容西施散、《医宗金鉴》玉容散、《必用全书》金国宫女八白散等。

  针灸:近年来针刺治疗黄褐斑的报道屡见不鲜,不同针刺部位、不同针刺方法、局部取穴与辨证取穴结合、外治与内治结合等。由于针刺治疗黄褐斑疗效确切、简单方便,因此是临床上治疗黄褐斑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耳穴:《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说明耳穴与经络循行相关。“耳珠-肾,耳轮-脾,耳上轮-心,耳皮肉-肺,耳背玉楼-肝”,说明耳穴与人体脏腑、经络循行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调节改善脏腑经络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取肝、肾、肺、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神门、面颊穴。体虚加脾、胃。两耳交替治疗。

  穴位注射:中医穴位注射法将针刺和药物有机结合,能有效地针对黄褐斑的病因病机进行调节,使经络通畅循经运行,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上荣于面,从而濡养面部肌肤、美容祛斑。

  穴位埋线:穴位埋线是传统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可整体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调理脏腑功能的失调,其中面部埋线更可活血化瘀,使经络通畅,精气津血上荣于面而使面部肌肤得以濡养。李舫等对56例黄褐斑患者进行穴位埋线(组方一:肺俞、肝俞、脾俞、肾俞、气海。组方二:外关、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足三里。选配穴:便秘者加天枢、支沟、照海;月经不调者加列缺、关元、气海;情志不畅加太冲),总有效率为96%。

  刺血拔罐:刺络疗法可疏通经络、消瘀去滞,拔罐法可激发经气,调理脏腑,二种方法合用,具有调节脏腑阴阳平衡、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固本、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能够使各经脉气血运行通畅,肾气平稳,肝脾调和,头面部气血充足,面部得以濡养。对比单纯耳穴贴压治疗黄褐斑,医生们发现耳穴贴压法配合刺络拔罐背俞穴治疗黄褐斑疗效更佳,证明比单纯耳穴贴压效果好。

  二、西医治疗

  黄褐斑的治疗方法很多,主要分为中医治疗、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但目前没有单一的高效的治疗方法。西医重标,中医重本,利用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是研究治疗黄褐斑的发展方向。随着新科技的不断创新发展,激光和光子正越来越广泛地被皮肤科医师应用于黄褐斑,治疗方案也因人而异。

  口服药物:口服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黄褐斑效果较持久的方法,常用的口服药物有维生素类、氨甲环酸、还原型谷胱甘肽。维生素C、E、B6等均有淡化色斑的作用,但单纯使用维生素治疗黄褐斑效果不是很明显。

  外用药物:黄褐斑外用西药种类繁多,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及治疗方法,但是各种治疗方法皆起到了一定的治疗作用。目前常用的外用药物有氢醌(HQ)、壬二酸(AA)等。

  HQ存在于自然界很多植物的茎、叶、汁内,是最常用的脱色剂,它对色素沉着性疾病的脱色作用己得到公认。氢醌制剂有4种类型的霜剂,一般临床中常用3%的浓度,持续数月有效。三联霜剂(HQ+RA+激素)治疗黄褐斑效果明显,是目前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的唯一用于治疗黄褐斑的外用药物。然而,长时间应用激素会导致面部萎缩,故三联霜剂的应用不宜超过6个月,且不宜用于维持治疗。

  AA为一种自然合成的二元酸,能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但作用较弱,它作用于高活性的黑素细胞并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而不会过多的影响正常皮肤的生理功能,壬二酸还可抑制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及作用,有利于抗炎,并减轻黑素形成过程中造成的氧化损伤。临床中皮肤科医师常用20%壬二酸霜局部外涂。还有一些美白成分常以化妆品的成分存在,如烟酰胺、熊果苷、维生素类、曲酸、鞣花酸等。

  化学换肤:化学换肤又称化学剥脱术,其剥脱机制是通过化学剥脱剂的作用使老化受损的角质层脱落,将皮肤损伤到一定程度和深度,然后通过加快表皮再生和真皮重建来改善皮肤的质地与颜色。单用化学换肤或联用其它措施(如激光、外用药物等)治疗黄褐斑,疗效好坏不一,且持续时间不长,耐受性较差,且有换肤后色素沉着的风险,因此,临床医师一般建议化学换肤术作为除难治性黄褐斑外的二线选择,难治性黄褐斑限制使用化学换肤术,深肤色人群应谨慎使用化学换肤,但浅肤色人群通常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中常用化学剥脱术的药物有乙醇酸、水杨酸、乳酸、三氯醋酸、羟基乙酸(果酸)、Jessner溶液等,其中尤以果酸最常用。

  激光治疗:在目前激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中,由于所选用的设备不同,采取的治疗方案也因人而异,故其疗效也不尽相同。激光治疗黄褐斑的原理是破坏沉积于皮肤真皮的黑素颗粒,但却无法抑制黑素颗粒的形成过程,因此,激光治疗黄褐斑,虽然短期效果较佳,但不能阻止黄褐斑的复发。

  点阵激光:是一种新的治疗技术,根据局灶性光热作用原理形成,治疗时其热损害仅局限在微小区域,因此激光治疗后恢复快,炎症水肿及炎症后皮肤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少。

  强脉冲光(光子嫩肤):IPL本质上不属于激光,但与激光治疗原理一致。IPL治疗色素性皮肤病的原理是选择性光热作用,即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色素基团和色素细胞都可以吸收光的能量,并引发光热分解作用,使色素基团和色素细胞破坏、分解,同时使深部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重新排列,恢复原有弹性,并增强血管功能、改善循环,而不破坏正常的皮肤。现己证实IPL对解决表皮色素沉着及黄褐斑真皮层的血管增生问题均很有效,但是对真皮型和混合型黄褐斑的治疗效果不尽人意。

  专家简介:

  李福伦

  临床医学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首批高峰高原特聘教授,海军军医大学中医系特聘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士后。上海市科委优秀学术带头人(青年),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上海市卫计委首届“杰出青年医师”,首届中华中医药杂志社“求真学者”,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卫计委“新优青”,曾获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优秀青年,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优秀贡献青年,上海市卫计委 “银蛇奖”(第十四届)等荣誉,受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上海市卫计委“海派名医学术共同体”培养计划资助。目前兼任国家自然基金委同行评议人,《中华中医药杂志》中青年编委兼审稿人,《皮肤科学通报》编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皮肤科分会副会长,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中医美容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皮肤病分会委员兼秘书。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8项(其中主持4项,已结题3项),省部级项目12项。发表SCI收录34篇(其中第一作者 >5分论文4篇,代表作为Nature Medicine,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Molecular carcinogenesis, et al )。获10次科技进步奖奖励。编写著作5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3项第1,成功转化1项,50万),培养硕士研究生14名。

  擅长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湿疹、银屑病、带状疱疹、痤疮、慢性皮肤溃疡、色素性疾病等。

  门诊时间:上海市甘河路110号,周三上午(专家);上海市青海路44号,周四下午(特需)

  本文作者/留    缘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七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