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检查时发现息肉并顺便切除,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了。患者往往以为息肉去掉就万事大吉,结果医生却建议:“可能需要再做个腹腔镜手术。”听到这句话,许多人内心立刻出现一个大问号:“息肉都已经切干净了,为什么还要动刀?”
今天就跟大家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弄清楚什么时候你需要认真地和医生聊聊,考虑一下追加手术的问题。
哪些情况息肉切除后要特别留意?
息肉并非都简单地切掉就好,有些特殊的情况需要额外关注:
1. 息肉个头“大”、难度高
一般来说,越大的息肉切除难度越高,彻底性可能也会下降:
大于3厘米的息肉:一个超过3厘米的息肉就像是个“大蘑菇”,用内镜去切掉它时,就可能切不干净,残留在肠壁上,一旦残留就容易继续长大,甚至发生癌变。
息肉蒂很粗:息肉像蘑菇一样,有些息肉根部特别粗壮,就容易出现切除不彻底或术后出血。这种情况医生可能建议追加手术确保安全。
2. 病理报告“警报拉响”:高级别病变或癌变
息肉切除后,病理医生会仔细检查息肉切片。如果报告出现“高级别瘤变”、“癌变”之类的字眼,意味着息肉里的细胞已经出现了不好的变化,有癌变风险。这种情况有可能癌细胞已经悄悄侵入肠壁,或有淋巴结转移风险,光凭肠镜可能无法解决,医生会建议手术把病变组织彻底清除干净。
3. “切缘不净”,留了后患
息肉切下后,病理医生会仔细查看切口边缘(称作“切缘”)是否干净。如果报告说“切缘阳性”或“不干净”,就像割草没有连根拔起,根部还留着残余,迟早会再长回来,甚至可能癌变。这种情况下,为了彻底去除隐患,可能需要追加手术处理干净。
4. 特殊位置:肠道里的“难关”
息肉所在的位置直接影响手术难度。某些息肉长在肠道的特殊部位,比如:肠道拐角(比如回盲部)、直肠末端(靠近肛门)等。这些区域可以说是“操作死角”,像是悬崖边的藤蔓,内镜器械不容易完全接触到息肉,导致切除不彻底。与此同时,肠壁在这些部位可能较薄,稍有不慎就容易出血或穿孔。因此,医生可能会建议手术,以确保完整清除病变,避免风险。
5. 术后并发症:少见但需警惕
大多数息肉切除过程是安全的,但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发生 严重出血或肠穿孔。
出血:如果术后持续大量出血,可能需要进一步干预,有时甚至需要手术止血。
穿孔:就像肠道破了一个“小洞”,如果不及时处理,肠内容物可能泄漏到腹腔,引发感染。这种情况下,外科手术通常是最安全的解决方案,可以修补破损区域,避免进一步恶化。
虽然这种情况少见,但了解可能的风险,才能在发生时不慌不乱,及时就医。
为什么追加手术通常推荐腹腔镜?
不少患者听到“腹腔镜”三个字会觉得特别复杂,其实它恰恰是为了“简单”和“安全”:
创伤小,恢复快:腹腔镜只在腹壁开几个小孔就能完成,术后恢复较快。
彻底性好:可以全面切除病变,甚至同时清扫周围可能有风险的淋巴结,确保治疗彻底,降低未来复发可能。
更安全:针对内镜可能有残留或癌变风险的情况,更能确保治疗效果。
总之,腹腔镜手术并不是否定内镜切除的效果,而是在特殊情况下的安全补充和保障手段。
如何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找外科医师咨询?
遇到以上情况不必紧张,关键是理性沟通:
仔细阅读病理报告:病理报告里有“切缘阳性”、“高级别病变”或“癌变”等字眼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与医生讨论下一步方案。
结合自身情况做决定:患者年龄、整体身体状况、息肉位置以及手术耐受性,这些因素也都会影响后续治疗的决策。
内镜医生与外科医生的团队合作:遇到特殊复杂病例,内镜医生通常会主动邀请外科医生会诊,从不同视角为你提供最佳治疗建议,让你更加放心。
温馨提示:息肉切除后的健康管理更重要
按时复查,预防为主:即使彻底切除息肉,也并非“一劳永逸”, 定期复查肠镜非常必要,特别是曾经发现过高级别病变的朋友,更需要早发现、早处理。
病理报告不可忽视:息肉切除后的病理结果就像体检报告,既要看,更要看懂,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和医生沟通。
信任专业团队的建议:内镜和外科医生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并肩作战的“好伙伴”。医生的每个建议,都是为了确保治疗安全彻底,相信团队、安心接受治疗最重要。
最后,希望大家读完本文能明白:息肉切除后偶尔出现的“追加手术”并不可怕,而是医生团队为了您的长期健康着想做出的安全考虑。健康之路需要耐心,更需要专业守护。
让我们一起关注肠道健康,迈向更加安心健康的未来吧!
专家简介:
王志刚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士,博导,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
擅长:大肠癌腔镜和双镜联合微创手术治疗;各类复杂肠癌如局部晚期肠癌、低位直肠癌、复发肠癌的手术治疗。在国内较早开展经自然腔道取出标本的腹腔镜肠癌手术、3D/4K/腹腔镜大肠癌根治术、各类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近年来开展四代达芬奇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在国内最早提出复杂肠癌概念,开设并领衔国内首个复杂性大肠癌多学科诊治整合门诊(近期更名如下),开设国内首个聚焦复杂性大肠癌诊治的公众号。六院肠癌MDT收治了来自全国各地局部晚期和复发难治性大肠癌病例。开展了全盆腔脏器切除、腹膜肿瘤减灭术、联合脏器切除、复发肠癌多次手术等高难度手术,为很多这类病人实现了治愈或者长期带瘤生存。成为中国主流学组唯一一个聚焦复杂肠癌治疗的专委会第一届副主委单位。担任上海六院胃肠外科主任,带领科室团队广泛开展了所有类型的腹腔镜为代表的腹部微创手术,四代达芬奇机器人胃肠肠肿瘤根治术,熟练开展ISR/改良Bacon等各类低位和超低位保肛手术。在胃肠道肿瘤、腹盆腔肉瘤的外科治疗以及胃食管反流、切口疝、便秘、直肠脱垂等良性肛肠等疾病的手术治疗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ERAS的推广和老年外科肿瘤病人围手术期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做了大量推动工作。
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脏器联合切除和质控学组副主委,上海市医学会普外专委会结直肠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普外专委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腔镜学组常委,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遗传专委会常委,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加速康复学组副主委、中国教育协会复杂疑难肿瘤专委会常委、宋庆龄基金会复杂疑难肿瘤学会理事、上海市科协科普专委会委员等。担任上海市大肠癌质控专家组委员,上海市普外科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卫生人才评审中心专家等。曾被评为上海市青年岗位工作能手,上海交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先后入选上海交通大学百人计划、上海市医学优秀青年人才计划、上海交通大学高原高峰计划及跟踪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两项,上海市科委,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课题,上海市卫健委等课题10余项,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拥有专利多项,带教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多位。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胃肠肿瘤及腹盆腔肉瘤多学科整合门诊:周一下午
陈红旗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肠道微生态和胃肠道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学术任职包括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道微生态与肠菌移植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专科分会微创学组,委员,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委会,委员兼秘书长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基础科研项目等科研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获发明专利2项;先后以第三完成人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三等奖各1项。专业擅长:1、胃肠道肿瘤的微创治疗,包括胃癌、结直肠癌(超低位保肛)、胃肠道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的微创治疗,以及复杂肠癌(局部晚期、复发肠癌)再手术等;2、良性肛肠疾病,包括便秘、直肠脱垂、藏毛窦、痔疮、肛瘘、肛周脓肿等手术治疗;3、普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各种腹壁疝、阑尾炎、胆囊炎、甲状腺肿瘤、腹壁肿物等的手术治疗。
专家门诊:周三下午
“便秘与肛肠疾病”专病专家门诊:周一下午
文章来源/上海六院普外科公众号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