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案例:
“您的孩子太顽皮了,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我们建议您的孩子先休学一段时间。等您管教好了,我们再考虑接收!”这是学校给予亮亮的休学建议。明着是休学,实际上就是让亮亮退学,这一点,亮亮的母亲赵女士比谁都清楚,因为儿子亮亮实在太不“听话”!
孩子多动难管,学校劝其退学
亮亮今年11岁,从小就显得精力旺盛的他,一刻都坐不住,小动作非常多,烦躁冲动,好发脾气,任性,情绪不稳定,摇头晃脑,只有睡觉的时候才会消停一下,其他孩子一个大人带就可以,可是亮亮的父母明显地感觉到,家里几个大人照顾贝贝都觉得很吃力。
为了避免亮亮跟别的小朋友起冲突,所以只要亮亮放假,赵女士夫妇就会将亮亮关在家里,不让他随便出门。在家里,有父母看着,孩子表现还不算太糟糕,但只要一到学校,亮亮就立刻像脱了缰的野马似的,到处惹是生非。不是和同学打架,就是和老师顶嘴,要不就是在教室里随便跑,破坏课堂纪律。代课的老师对他都是怨声载道,恨不得亮亮立刻消失在他们眼前。因为不好好听课,也不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亮亮的成绩自然是惨不忍睹,他永远都是不出意外地成为班级“第一”。对于这样的学生,学校自然是不待见,所以就出现了让孩子退学的这一幕。
孩子被疑多动症,一语惊醒梦中人
孩子被学校退学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整个小区,于是“慈父多败儿”、“教子无方”等风言风语开始传入李女士一家的耳中。不堪舆论压力的程先生(亮亮的父亲)也变得郁郁寡欢,有时看见亮亮 “犯病”时,程先生甚至会忍不住对亮亮拳脚相向,以发泄那股“恨铁不成钢”的怒火。这一切,赵女士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有一次,亮亮在小区里又跟别的小朋友发生了矛盾,郝先生气急败坏,冲上去就给亮亮一脚。这一脚将亮亮踢出了好远,孩子倒在地上,手上、胳膊上全是血。这一脚不仅踢坏了亮亮,更是吓到了母亲赵女士,她从来没看过丈夫发如此大的火。“孩子只是太调皮,你干嘛出手这么重啊?”赵女士声泪俱下地将贝贝送进了医院。
“孩子怎么会摔这么重?”医生问道。
这一问似乎击中了赵女士这么多年的委屈与痛苦之处,赵女士立刻泪如雨下,哭着向医生控诉了亮亮学校以及自己丈夫在处理亮亮这件事上的众多不是之处,她觉得大家对自己的孩子太过苛刻,一点宽容都没有。
断断续续地听完赵女士的所有控诉之后,医生很平静地说了句:“您的孩子估计不只是调皮那么简单。您最好带他去儿童专科医院看看,他的症状很像多动症!”
这一简单的猜测却点醒了梦中人,更挽救了亮亮的未来。
医院诊断为多动症,年轻母亲喜忧参半
在医生的建议下,赵女士夫妇带着亮亮来到了一家儿童医院,专业治疗儿童发育行为疾病的主任医师在听完了赵女士的介绍后,立刻为孩子做了一系列检查,包括经翻手试验、联带运动试验、智力测验、注意力测试、感觉统合能力测试、儿童综合素质测试、儿童综合心理测评、专家观察和先进设备鉴定,结果亮亮被确证为患了儿童多动症。当听到这个结果时,赵女士的心中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子,酸甜苦辣各种滋味都有。因为对多动症有所耳闻,所以赵女士很清楚,如果多动症不及时、准确的治疗,对孩子的影响将会是终身的,孩子很有可能会因此一辈子受人歧视、遭人排挤。然而赵女士又是开心的,因为孩子终于查出了病因,只要明确方向,对症治疗,孩子还是有望痊愈的。
专家点评:
(顾静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专病门诊医学硕士)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这会迷惑家长,错过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多动症患儿大多从小就有多动的表现,有的新生儿显得特别活跃,手脚乱动,连吃奶也不安宁,睡眠少,醒来后马上就哭吵、要大人抱。婴幼儿期在摇篮或坐在车里手脚舞动,好哭、不睡,难以养成有规律的饮食、睡眠和排便习惯。上幼儿园的时候活动明显比别的儿童多,活动量更大,片刻不停,不能安静下来,到处乱走动、跳跃,有时爬高、翻越栏杆;不听老师指令,不守纪律,不能动的东西也要去动,总是让大人担心他们的安危。还有些带有冲动攻击性的行为,如惹人、打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顾后果。如果老师比较多地跟你反映同学都不喜欢你家孩子,而且经过教育之后,这些行为还不能改正,此时我们就要关注这个孩子的发展情况。
进入小学阶段,一年级第一学期会有一个适应过程,如果在几个月后老师还跟你反映你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完成学校作业的正确率、效率很低,不能遵守课堂秩序,并且属于班级三四个这类表现严重的孩子之一,就是需要到医院看一下,明确诊断。以上都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信号,如果错过,等到两三年级小孩子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跟同学关系不好时就已经影响学习、社会功能了。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多动症儿童不是不听话,他们只是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对这些孩子要多鼓励、多沟通。父母首先要帮助孩子建立正常规则意识,对符合规则的行为给予即时、持续、突出的反馈,从而建立良好行为习惯。突出反馈指不仅仅停留于口头表扬,还可以给予奖励,如带他参加喜欢的体育活动,给他喜欢吃的东西,先从物质奖励开始,再改为口头的奖励。如果遇到需要惩罚的情况,要先鼓励后惩罚,通常2-3次鼓励后出现一次惩罚有利于行为的改变(可以用不予理睬或关禁闭的方式,如让孩子在房间里反省10-20分钟)。最后父母所有的行为都要一致,包括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态度要一致,不同环境中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等。
本文整编/苏 云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李 晓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