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防病治病 >

“烂耳朵”需要应尽早手术吗?

2018-10-08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烂耳朵”,医学名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骨膜或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以耳内长期或间隙性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临床特征,治疗不当会引起多种颅内、外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老李耳朵反复流脓20多年,每当发作时即自行到药店买药滴耳。一周前发现口角歪斜、眼睛不能闭拢,到医院就诊,医生告知是“烂耳朵”引起的并发症,必须马上手术,老李追悔莫及。

  老李,人到中年,20年前有“烂耳朵”病史,以后未曾发作,但鼓膜穿孔,一直未予重视,近年来感到听力逐渐下降,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原来是并发了鼓室硬化,听小骨硬化固定,影响了声音的正常传导,虽然还是作了手术,但手术后的听力效果打了一定的折扣。

  在笔者的医学生涯中,经常会发现这种因贻误时机而造成治疗效果不佳或引起严重并发症的病例,究其原因,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及治疗上的误区是造成上述后果的祸首。

  “烂耳朵”,医学名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骨膜或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以耳内长期或间隙性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临床特征,治疗不当会引起多种颅内、外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临床上常见的误区有哪些呢?

误区之一: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不需手术治疗

  依据病理及临床表现,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划分为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三型。临床上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很少引起各种并发症,因此许多病人抱有侥幸心理。然而,由于单纯药物治疗难于彻底清除病灶,并且不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鼓室结构,因此,鼓膜穿孔的存在及鼓室内病灶的潜伏,常使该类患者在抵抗力降低、耳内不慎进水时急性发作,并且,由于疾病的反复发作,形成了鼓室硬化等继发改变而影响听骨链的活动或造成听骨链的损坏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听力。如果患者在这一时期选择手术治疗,将会给手术治疗带来困难,增加手术难度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严重影响术后听力康复的效果,因此,无论何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均应尽早手术治疗,以改善疗效,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

误区之二:耳部结构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即会造成严重并发症

  这是患者不愿意接受手术的主要原因。以往中耳炎手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确有一定的比例,但是,随着耳显微外科技术、鼓室成形技术的迅速发展,与鼓室成形有关的诸如面神经麻痹、感音神经性聋、耳鸣、眩晕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现代鼓室成形技术已能够在清除病灶的同时重建正常的传音机构,提高听力,我科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展鼓室成形术以来共为5000余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施行了各型鼓室成形手术,绝大部分患者均达到了清除病灶、重建正常或接近正常的中耳传音机制、改善听力的目的,手术成功率达90%以上,手术后近期并发症与欧美国家近期报道相近。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麻醉技术的进步,手术中病人已经几乎没有任何痛苦,与麻醉有关的并发症也已降低到极低的程度。

误区之三:干耳才能手术

  通常认为中耳炎静止期,也就是耳流脓停止(耳科医生通常称为干耳)1~3个月手术效果最佳,但临床上确实有部分病人不能有足够的干耳期。大量的临床实践告诉我们,对于少数病人如果药物难于控制耳流脓,在强有力的抗生素支持下手术也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近年来由于全民卫生素质的提高,生活、医疗水平的提高,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需要行传统乳突根治术的胆脂瘤型中耳炎病例更是大幅度下降,近年来因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接受鼓室成形术的病例占鼓室成形术病例的6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手术成功率达90%以上。

  总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患者应当尽早接受手术治疗,现代鼓室成形技术已能够使得绝大多数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手术痛苦及并发症已降低至极低的程度,早期手术,效果尤佳。

 

本文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吴雅琴 殷善开

特邀通讯员/顾海鹰
值班编辑/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