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防病治病 >

软组织损伤后的正确治疗不容忽视

2021-09-07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软组织损伤是指各种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以及自身疾病等原因造成的人体皮肤、皮下深浅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韧带、关节囊、滑膜囊、椎间盘、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的病理损害。临床常见的表现有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等。

  人们常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可见筋骨受伤,其恢复期将会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那么“筋骨”受伤都包括哪些问题呢?其中“骨”比较好理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骨头,骨头受伤多指骨折等;而筋是指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骨周围的软组织,即筋膜、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椎间盘等。骨的损伤一般症状相对严重,会较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软组织损伤由于症状并不明确,且较为复杂,常被人们忽视。尤其是损伤后的这段时间里,治疗方法是否正确、治疗时机是否及时、锻炼方法是否得当,都直接关系到症状的缓解和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并对患者及家人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因此,软组织损伤后的正确治疗不容忽视。下面我们就简单谈谈这一问题。

  软组织损伤是怎么一回事

  软组织损伤是指各种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以及自身疾病等原因造成的人体皮肤、皮下深浅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韧带、关节囊、滑膜囊、椎间盘、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的病理损害。临床常见的表现有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等。根据受伤时间主要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急性软组织损伤多为钝性或锐性暴力所致,包括擦伤、扭伤、挫伤、跌扑伤或撞击伤等,常造成局部皮下软组织撕裂出血或渗出。主要处理首先应排除骨折及合并脏器或颅内损伤可能,并予以相关检查排查。如均无明显异常,仅为肿胀、淤血等,可先制动,并在受伤24小时之内进行局部冷敷,使皮下毛细血管收缩,减少出血。24小时之后可改用热敷,也可辅以一定的物理治疗,以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水肿和渗出的吸收和消退。

  慢性软组织损伤一部分由于急性损伤未彻底治疗转化而来,另一部分则是软组织长时间的异常状态积累而形成的。通常是人体长期处于某种姿势,肌肉持续收缩,即使停止也不能恢复舒张状态,经常持续数小时甚至更长。这样的积累性损伤使肌肉纤维、血管、韧带等轻度撕裂、出血,人体在修复的过程中会发生结痂、粘连等,并产生无菌性炎症,出现骨质增生、韧带肥厚、椎管狭窄等。这些变化在人体内日积月累,逐渐由量变达到质变,使人产生相应症状。且由于其长期存在、作用强度微小、早期症状不明显,故常常被人们忽视,而待症状明显时已出现器质性变化,因此更需受到广泛关注。

  正确康复该注意些什么

  常见的慢性软组织损伤有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腱鞘炎、膝骨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这些疾病多是由于长期不良姿势或动作等积累而成。在治疗时,首先应祛除病因,即局部制动,减少不良姿势或动作的出现。如网球肘应减少前臂旋前和旋后的动作;腕管综合征应减少屈腕动作;肘管综合征减少对肘部尺神经沟的压迫;腱鞘炎应减少该腱鞘相应关节的活动;膝骨关节炎应适当减少该关节的运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并在常坐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后,起身活动片刻,举目远眺,或适当做些颈部和腰部的活动。其次,应注意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促进水肿的吸收,减轻对局部组织的压迫和刺激,从而缓解症状。在家中可用毛巾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也可前往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接受物理因子治疗,如高低频等,加快炎症和水肿的吸收。也可配合一些制动的支具,在急性期减少局部活动,以巩固物理治疗的效果。症状有所缓解后,在恢复期仍应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避免不正确的姿势和动作,以减少疾病的复发。可在恢复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游泳等,但应注意凡事都有节制,不能过量,所谓物极必反,应量力而为。如症状较为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或有相应的手术指征,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无论是急性或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恢复都是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患者自身的坚持,医生正确的指导,家属积极的配合,三方共同努力,以期尽快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文作者/白跃宏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七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