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医疗网(上海)特邀通讯员顾海鹰报道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正是分子医学时代临床个体化肿瘤治疗实践的真实写照。
局部晚期和转移性甲状腺癌患者应如何选择靶向治疗药物?
甲状腺细胞的癌变常起始于基因突变,它们好似细胞疯狂生长和迅速增殖的内在“发动机”。
同时,为了适应癌细胞对营养所需,滋养血管随之大量新生。一些局部晚期和转移性甲状腺癌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常常需要应用靶向药物治疗。
其原理为,一些靶向药物通过降低基因突变所增强的酪氨酸激酶(靶点)的活性,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另一些靶向药物还可以和多种受体结合,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达到“饿死”肿瘤细胞的目的。
因此,靶向药可分为多靶点药物和单靶点药物两类。
前者作用广泛,既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又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达到“双管齐下”的效果。如治疗碘-131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仑伐替尼、索拉非尼、安罗替尼、索凡替尼和治疗甲状腺髓样癌的凡德他尼、卡博替尼,等等。
而后者通常高选择性强效抑制某一特定基因变异所编码的蛋白,如普拉替尼和塞帕替尼高选择性作用于RET变异激酶,用于治疗携带RET基因融合的碘-131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或RET基因突变的甲状腺髓样癌;维罗非尼作用于BRAFV600E突变基因编码的激酶,拉罗替尼作用于NTRK变异基因编码的激酶,等等。
对于携带BRAFV600E突变的晚期未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甚至可选用BRAFV600E抑制剂达拉非尼联合MEK抑制剂曲美替尼进行双靶点联合治疗,从而提升疗效并对抗药物耐受。
医生常会为需要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患者安排肿瘤基因分子检测,进而合理选择和应用靶向药物。
若能检测出具有药物选择指导作用的特定基因变异,那就太幸运了,我们就可以选择相应的单靶点激酶抑制剂进行“精准打击”,在疗效更有保证的同时,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大大降低。
在未进行或难于进行基因检测,或未检测到具有药物选择指导作用的特定基因变异时,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服用多靶点靶向药物。其作用谱广泛,疗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依赖程度较低,有“散弹打鸟”之效。
打个比方,就像中医将感冒分为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进行辨证论治,前者以清热解毒为主,后者则以保暖发汗为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正是分子医学时代临床个体化肿瘤治疗实践的真实写照。
我们还建议,患者应在有丰富临床经验医生的指导下,定期进行疗效评估和药物副作用监测,实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及时处置药物不良反应,实现疗效的最大化和安全性的最优化。
专家简介:
陈立波
留德博士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上海六院核医学科副主任兼临港院区核医学科主任
上海市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治疗学组副组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甲状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
医疗特长:1. 甲状腺疾病诊治;2. 核医学影像诊断
学术成果: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0余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1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甲状腺癌的基础与临床;第一或通讯作者在《Thyroid》、《J Nucl Med》、《J Clin Endocrinol Metab》、《Endocr-Relat Cancer》、《Cancer Lett》、《Cancers》、《Oncologist》等专业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参编甲状腺疾病相关指南和专著10余部;获上海医学科技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日本核医学会亚洲青年研究者奖、世界核医学和生物学联盟杰出贡献奖等奖项。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甲状腺肿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委会核医学组副组长。
本文作者/陈立波 何紫燕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核医学科)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七 七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