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防病治病 >

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是怎么回事?

2020-03-13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是什么?和我一样得这病的人多吗?为什么我会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这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能不能治好?

  世界医疗网(上海)特邀通讯员顾海鹰报道 54岁的金老伯最近到内分泌科就诊,他也算是个老糖友了,患2型糖尿病已有8年之久,最近3个月开始,金老伯出现了难以忍受的下肢疼痛,疼痛剧烈,呈刀割、烧灼样,晚上尤其明显;同期,金老伯还发现自己双腿变细了许多,路都走不了几步,用金老伯的话来说就是“两只脚好像有蚂蚁在爬一样,麻麻的,走起路来又像踩在棉花上似的,使不上力。”  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金老伯的睡眠和日常生活,体重也由原来的90Kg快速下降至70Kg。血液检查及查体显示:金老伯糖化血红蛋白8.4%,下肢皮肤触痛、压痛,肌肉萎缩,肌力减退,EMG:多支神经SCV+MCV减慢。接诊医生告诉金老伯他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了,给金老伯开了几种药物让他几周后再来复诊。

  从诊室出来以后,金老伯看着病历本上写着大大的“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几个字,脑海中满是疑惑:

  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是什么?和我一样得这病的人多吗?

  为什么我会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这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能不能治好?

  翻了翻手边提着得一大包药物,除了止痛药以外,金老伯还发现了度洛西汀(一种抗抑郁药),感到更加不解:

  内分泌科医生为什么给我开抗抑郁药?难道是怀疑我心理有问题吗?

  吃了止痛药多久能起效?这药我需要终身服用吗?

  为了解答金老伯的疑问,就借这个机会,系统的为大家介绍一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以及它的治疗方法。

  Q1.什么是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neuropathy, PDPN)?

  根据名字不难理解,这是一种症状性的诊断。约30%-80%的糖尿病患者会在病程中出现周围神经并发症,其中16-26%伴有疼痛症状。由糖尿病所引起患者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周围神经病变,称为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它主要以自发性疼痛及痛觉过敏为特点,是目前临床上最复杂、最难治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现有的关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研究已经证实,与糖尿病神经病变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空腹血糖变异系数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升高,腹部肥胖和高甘油三酯,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

  Q2.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涉及神经系统各个方面,病因复杂。患者的疼痛通常出现在四肢末端,下肢较上肢多见,远端重于近端,往往夜间加重。

  临床症状可表现为:

  感觉异常:如肢端麻木感,蚁行感,针刺样、刀割样、烧灼样、触电样、钻凿样疼痛,踩棉花感等。

  感觉减退:轻者有戴手套、穿袜子的感觉,严重者对冷、热、痛的刺激毫无知觉,这种病人由于缺乏下意识的自我保护反应,因而很容易受伤。

  感觉过敏:与感觉减退相反,这类患者对于轻微的冷、热、触、碰等外来刺激就会表现得特别敏感。例如盖被子、穿衣服裤子的时候,因为皮肤与外物接触而觉得十分疼痛,难以忍受。

  自发性疼痛:有的病人表现为静息痛,夜间疼痛尤为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以及生活质量。

  Q3. 我有糖尿病,只要出现疼痛,就是“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吗?

  并不是,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是一种排他性诊断。只有在排除了如代谢性、感染性、代谢性等其他可能引起疼痛的疾病后,才能诊断为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Q4. 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分几类?

  可以分为慢性神经痛和急性神经痛。

  慢性糖尿病性神经痛多见于糖尿病病程达数年之后,疼痛持续超过6个月,夜间疼痛更为严重。上述案例中,金老伯就属于慢性神经痛的分类,这类患者对于镇痛剂的反应较差,后期常发生镇痛剂依赖或镇痛剂耐受,因此需早发现、早干预,以免影响生活质量。

  急性糖尿病性神经痛多继发于血糖水平的突变,包括血糖的突然改善或恶化。临床表现为重度疼痛,但神经系统查体常无明显异常,电生理检查也大多正常或只有轻微异常。急性神经痛相对较少见,而且预后较好,有自限性,病程多小于6个月,1年内往往可以达到完全缓解。

  过去,痛性神经病变由于成因复杂,治疗手段相对有限,约 40%患者未能得到有效诊治。近年来,随着对该病认识的加深,新技术、新药物的出现,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治疗有了多种新手段:

  一、药物治疗:

  主要分为两大类,针对发病机制的药物,以及针对疼痛症状的药物。

  1. 针对发病机制的药物:

  主要在于神经修复、抗氧化应激、改善微循环、改善代谢紊乱等。目前国内应用的包括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抗氧化剂(依达拉奉,α-硫辛酸);神经营养因(维生素B12-甲钴胺)等。

  2. 针对疼痛症状的药物:

  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抗抑郁药、抗惊厥药、阿片类药物。

  它们通过恢复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阻断外周神经的敏感性,阻断中枢敏感性,调整钙通道等发挥的作用。开篇金老伯感到疑惑不解的抗抑郁药——度洛西汀就是指南推荐的一线药物之一,医生可没有开错哦。

  由于镇痛药的疗效和耐受性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因此需要个体化用药,而且通常需要联用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临床具体应用流程如下:

  二、物理疗法、外科治疗:

  1.物理治疗:如经皮神经电磁刺激(FREMS)、激光疗法、针灸/穴位注射、肢体气压及高压氧治疗等。

  2.外科治疗:例如周围神经减压术,通过切开肌纤维或韧带组织,松解受压神经,以达到改善神经纤维血液供应的目的,可有效缓解患者麻木、疼痛的症状。

  三、基础治疗:

  除了借助药物和新科技的力量以外,痛性神经病变的治疗还需要患者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1.稳定血糖:

  高血糖的内环境是神经病变的始作俑者,因此,养成定期监测血糖的习惯很关键,更进一步的要求是保持血糖的稳定。糖友首先需要将血糖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2~3个月的血糖水平,每年至少检测2次,病程较长的最好3~4个月检查一次,以便充分了解自身的血糖控制水平。

  2. 减体重降血脂:

  肥胖与糖尿病神经病变息息相关,饮食控制及适当运动都是减体重降血脂有效的手段。研究提示,体重减轻5%~10%便可大大降低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对于已经出现足部神经痛的患者来说,体重减轻还可减少对足底的压力。此外,患者至少每年检查一次血脂,对于血脂已高,正在服用降脂药的患者,还需要增加检查次数,并注意肝肾功能的情况。

  3.戒烟限酒:

  吸烟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也是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对经常吸烟的患者,可已从每月减少几天吸烟日开始,在医生指导下逐步戒烟。酒精可影响血糖水平,还会升高甘油三酯水平,因此不推荐糖友饮酒。若饮酒需计算酒精量,女性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克,男性不超过25克(15克酒精相当于啤酒450ml,葡萄酒150 ml或白酒50 ml)。

  说了那么多种治疗药物,那么,痛性神经病变能治好吗?

  绝大部分糖友经过规范治疗后,疼痛症状都能显著缓解。但是,神经痛仍难以“根治”。病友们治疗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药物起效慢,需要耐心

  镇痛药物常需数周时间才能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疼痛症状往往需要治疗1~2周后才开始减轻,因此4~8周的药物治疗是基本疗程,糖友不要急于求成,频繁换药。

  2、关注止痛药的副作用,要注意自己的用药疗效和不良反应,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精神、血压等副作用时,告知医生,及时停药。而属于二线用药的阿片类药物使用极有可能产生依赖性,不宜长期使用。

  3、严格控制血糖,保持血糖稳定

  有效控糖则是最基础的治疗手段,疼痛的出现就是因为糖代谢异常引起的神经损伤,只有改善糖代谢才能减少疼痛发生,缓解症状。除高血糖外,反复出现低血糖、或者血糖波动幅度较大,也会导致疼痛加重。

  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在治更在于防,了解了上述的各种危险因素,以及应对方法,糖友要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控制好血糖,避免神经病变“找上门来”。

  专家简介:

  刘芳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行政副主任。

  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 PI

  兼任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糖尿病足病工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学组、基础与转化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基础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创面防治与损伤组织修复专委会委员、糖尿病足学组委员; 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委会委员;上海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足病与周围血管病变学组副组长、糖尿病神经病变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代谢专委会常务委员等学术职务。

  主要从事糖尿病神经血管病变和足病、妊娠与1型糖尿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卫计委行业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病项目子项目各1项,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市级项目多项。入选上海市“医苑新星”、市科委“白玉兰”计划、上海市教委“高峰高原计划”等人才基金。

  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Diabetes等杂志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39篇,影响因子近140分。曾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第一)三等奖(第三)、中华医学奖三等奖(第一)等奖项4项,和上海交大2018年度“杏林育才奖”。

  临床擅长:糖尿病及其神经血管病变和足病的诊治和多学科管理;妊娠糖尿病。

  门诊时间:

  周二上午(专家);周二下午(特需)

  本文作者/刘芳(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苏陌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