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繁忙的工作日,病房里一如既往的人声鼎沸。一位40岁的女性患者,在家属的陪同下匆忙的进入到诊室,诉说着自己的痛苦经历:5天前她和小伙伴聚餐进食了少许生食,2天后就出现脐周及上腹部阵发性隐痛,还伴随着恶心、呕吐,就近在附近医院就诊考虑急性胃肠炎,抗感染后症状缓解不明显,后转诊到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急诊查小肠增强CT见到小肠广泛的增厚、水肿,周围有渗出样改变,症状反复出现,患者无法进食,极度折磨。
于是第一时间收入病房,完善了一系列检查,考虑小肠炎症,予禁食、抗感染、营养支持后症状逐步好转,在治疗过程中,考虑到随访过程中若反复进行CT检查存在一定顾虑,于是在入院时和症状好转后分别进行了肠道超声检查,来帮助医生们评估肠道炎症的情况。
入院时患者的肠道超声报告提示:
•小肠5区肠壁增厚,Limberg I,肠系膜周围见多发肿大淋巴结;
•小肠6区肠壁增厚,Limberg I,盆腔内、小肠周围见少量积液;
•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未见明显异常。
在进行治疗、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后复查了肠道超声,上述节段的小肠炎症基本在超声下都消失了,再加上患者症状也基本消失,医生们在治疗上进行了调整,逐步开放了饮食,同时进行了其他一系列的检查明确了诊断,患者也平稳出院了,近期随访下来患者没有出现症状反复,生活状态良好。
在这位患者的整个诊治过程中,肠道超声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避免了重复的CT检查,帮助医生们进行临床诊断、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治疗策略,使得医生们更加游刃有余。
其实类似的病例在临床上也越来越多见,肠道超声的地位也逐渐显现出来。大家可能对肠道超声比较陌生,也抱着一定的怀疑态度,那么我们一起来深究一下到底肠道超声是怎样的一种检查呢?
科普小课堂:什么是肠道超声?
肠道超声是经腹肠道超声的简称,以其敏感性特异性高、无放射性、简便易行和经济性等优点,在肠道疾病的诊断与随访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发展历程:从“模糊”到“高清”的华丽蜕变
超声诊断始于1948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检查在肠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也逐渐得到拓展。
1972年,灰阶超声技术的出现使得超声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软组织结构,这标志着超声检查在肠道领域的一大突破。随后,随着高频、宽频、变频探头的出现,超声诊断与介入性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胃肠内窥镜超声技术的发展为肠道疾病的检查开辟了新的前景。这种技术结合了超声与内窥镜的优势,使得医生不仅能够看到病变的表面,还能通过超声判断病变的性质和分期。此后,术中超声检查、腹腔镜超声检查以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等技术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肠道超声的临床应用手段。
临床应用:肠道超声的多元价值
肠道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诊断肠道疾病:肠道超声可以实时动态观察大肠、小肠肠壁有无增厚、增厚程度、肠壁分层及回声,以及动态观察蠕动情况。这有助于医生定位病变所在的肠段,判断病变的范围,并用于诊断如阑尾炎、肠梗阻、肠套叠、肠道肿瘤等疾病。
2.评估炎症活动性及治疗反应:通过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超声造影实时成像技术以及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等创新性超声成像技术,医生可以评估肠道炎症的活动性,并动态监测治疗效果。这些技术具有无创、无辐射、实时动态观察等优势,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无创、可反复多次随访的影像学监测方式。
3.术前分期与手术指导:对于肠道肿瘤等需要手术治疗的疾病,肠道超声可以提供术前分期信息,帮助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手术方案。此外,术中超声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肿瘤深方浸润、粘连程度以及显示肿瘤边界等,为手术提供实时指导。
4.引导穿刺活检: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获取病理诊断的方法。对于中晚期癌肿、黏膜下或外生型肿瘤等内窥镜活检有困难的病例,超声引导下肠道肿块的细针穿刺活检可以提供有价值的病理信息。
检查流程
1.检查前准备
在临床操作中,为了提高肠道超声的准确性,在检查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下是进行肠道超声检查及解读超声图像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①空腹
肠道超声检查通常需要空腹进行,至少6小时以上,以确保肠道内没有食物残留,便于观察。
②服用造影剂
有时医生可能要求患者服用造影剂,以增强肠道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度,提高超声图像的清晰度。
2.检查过程
①患者体位
患者通常平躺在检查床上,根据需要调整体位以便医生更好地观察肠道。
②使用超声波探头
医生使用高频声波扫描患者的腹部,重点观察结肠和直肠区域。超声波探头会贴于患者的腹壁上移动,以扫描整个腹部区域。
3.解读超声图像
①观察肠壁结构
正常情况下,高频超声可以显示肠管壁的各层层次结构。肠壁由内到外通常分为五层:
•最内层为细带样的高回声,代表浅层粘膜与肠腔的界面。
•第二层为低回声,代表深层粘膜。
•第三层为高回声,代表粘膜下层。
•第四层为低回声,代表固有肌层。
•第五层为细带样高回声,代表浆膜层。
②测量肠壁厚度
肠壁厚度的测量包括粘膜层、粘膜下层、固有肌层和浆膜层。测量时由最内层的细带样强回声线的内缘测到最外层的腱膜层的强回声线。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类型的肠道,其肠壁厚度正常值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学龄前儿童的小肠壁厚度通常小于0.8mm,结肠壁厚度小于1.2mm;而学龄期儿童的这些数值则可能稍大一些。
③分析回声异常
如果超声图像显示肠壁某层回声异常(如增厚、减弱或消失),可能提示该层存在病变。例如,肠管炎症时,深层粘膜层可能出现水肿,表现为低回声增强。
④观察肠道病变
超声图像还可以显示肠道内的病变,如肿瘤、息肉、肠套叠等。这些病变在超声图像上通常表现为异常的回声团块或结构。
注意事项
1.专业解读
超声图像的解读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超声科医生进行。
2.结合其他检查
肠道超声检查虽然具有无创、实时动态观察等优势,但也可能受到肠道内气体、粪便等干扰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必要时,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如内窥镜检查、CT、MRI等)进行综合评估。
综上所述,肠道超声在肠道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以及手术指导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或存在行CT/MRI禁忌的患者,如果需要进行肠道的评估及随访,可以考虑进行肠道超声的检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性超声成像技术的出现,肠道超声的临床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拓展,为肠道疾病的诊疗提供更加准确、便捷的手段。
专家简介:
张晓莉
主治医师,复旦大学医学院消化内科硕士研究生毕业。
发表消化内科相关核心期刊文章10余篇,并参与编著老年消化相关书籍数本。擅长慢性上消化道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等)、各种慢性肝胆胰疾病、炎症性肠病、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治。
文章来源/华东医院消化科
本文作者/张晓莉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