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防病治病 >

溃疡性结肠炎癌变概率有多高

2018-06-28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有种肠炎折腾你一辈子!黄梅季节高发的毛病:“溃结”。15-30岁、50-70岁分别为两个发病高峰。患病10年以后,癌变的危险将呈倍数增加!

   黄梅季节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来说是个高发期。一是高温高湿让身体不适应,二是各类细菌孳生繁殖迅速。

图片来源:Pixabay

  一旦惹上溃结病,轻则每天腹泻两三次,重则反复如厕,并伴随排脓血便、乏力、消瘦、发热、贫血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缠绵一生。

  “溃结”虽属良性病,但如果内科治疗无法控制,不妨考虑手术,可以提高这部分患者生活质量。

溃结容易被混淆

  IT行业从业者小叶,最近这段时间因为工作量加大,经常需要加班赶工,有时候连饭都没时间吃,有时就吃在冰箱放冷藏好几天的熟食。开始出现肚子痛,他以为是一般的肠胃炎,忍忍就能过去的,结果过两天他开始拉肚子了,而且上厕所时有黏液、大便出血。当他不得已赶到医院就诊时,医生为他做了肠镜,说是得了溃疡性结肠炎。这个病,小叶以前听都没听说过。既然是消化道疾病,是不是吃东西吃坏的?

  溃疡性结肠炎病与一般的消化道疾病不同,虽然诱发因素可能是因为饮食不节、工作压力大,但真正的病因还不确切,与自身免疫调节相关性强一些。

  大多数研究认为这是多因素的,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才导致的,当环境中的某些触发因子引起一系列的反应,会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对外界侵入物质进行打击,这即是炎症的开始。

  不幸的是,这些人因为基因等原因免疫系统不会关闭,结果使炎症继续,或者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将自己的肠粘膜当成敌人进行反复攻击继而破坏结肠粘膜并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症状。

  作为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在西方国家非常常见,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西方化,病例也明显增多了。这种病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病,15-30岁、50-70岁分别为两个发病高峰。

  因此当您出现长期反复发作的腹泻,大便不成形,伴黏液或者脓血便,或有时还有些腹痛、乏力、消瘦、发热等症状,大多数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能会有排便紧迫感和腹部绞痛,而这种疼痛可能以左边为主,因为结肠下段位于左边。当用一般抗菌药物治疗无效,就要怀疑是否患上了溃疡性结肠炎。

重症可能反复不愈

  溃结病症状的发生发展有其规律性:当肠壁内层炎症反应越来越严重,并形成溃疡时,它就失去了从食物残渣吸收水分的功能。相应地,就会导致粪便越来越松散——换句话说,就是腹泻。受损的肠粘膜也可导致粘液便。同时,粘膜层的溃疡也可引起出血,因此产生血便。事实上,持续的失血会导致贫血。

  西方患者由于人种的关系,重症者多见,而我国患者病情以中轻度为主,但也会反复发作,而且病情有可能逐渐加重,产生并发症。

  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的会引起肠穿孔、肠梗阻、中毒性巨结肠、消化道出血、肠瘘、盆腔脓肿、迁延不愈的肛瘘、直肠阴道瘘、直肠膀胱瘘等。

  近10%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会在首次发作后,迅速转为暴发,伴大量出血、穿孔、败血症和毒血症等并发症。

  目前西医治疗主要通过口服药物(包括激素和各种免疫抑制剂等)。中药灌肠和一些其他的辅助手段也是较常采用的治疗。

  但是不论何种治疗方法都较为漫长,有些要三五年才能缓解,有些人治疗成效不明显甚至会伴随终身,需要终身服药。

  由于内科药物的毒副作用明显,致使许多病人无法长期耐受药物,病情稍微好转停药后很快病情出现反复,甚至加重,所以该病的治疗非常棘手。

病史长癌变风险大

  在我们进行手术的结肠癌病人中有不少都合并有溃疡性结肠炎,这再次佐证了溃疡性结肠炎和大肠癌之间的关系。

  有关研究发现,在患溃疡性结肠炎10年以后,癌变的危险将呈倍数增加。在对一组轻患者所做的追踪观察发现,起病15年后的癌变率为5%,起病25年后的癌变率达10%。而且许多学者在学术报告中也均提到,青少年时患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年后易癌变。

  有一种统计称,溃结病患者比正常人群发生大肠癌的概率高48倍。

  另外可以确定的是,癌变的发生与病程和病变范围有关,临床观察显示,病程越长,范围越广,癌变率越高。

  轻度溃疡性结肠炎和病变局限于直肠的患者癌变率很低,结肠炎病变累及全结肠、幼年起病的都是比较高危的。

  因此凡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应定期随访,进行肠镜检查,预防癌变的发生。

  良性病变也可手术

  尽管比例不多,但确实有相当部分重度的溃结病患者生活苦恼不堪,而在欧美国家由于这种疾病发病率高,研究也较为深入,在治疗的策略和理念上近年来发展很快,患者对外科医生的早期干预非常能接受。

  当年我曾在美国最大的炎性肠病诊疗中心克利夫兰胃肠中心学习交流。而那里的结直肠外科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是炎性肠病病人。这些病人因为症状严重,药物控制不良,尽管还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就开始寻求外科手术治疗,治疗理念与国内患者明显不同。

  最近几年尽管也有一些国内患者开始接受良性病也能手术的观念了,但是往往是在出现明显并发症时才求助于外科医生,寻求手术治疗。例如严重的炎症导致中毒性巨结肠由常有明显的腹胀伴随发热、便秘等症状,如果经内科治疗仍不能很快恢复,就只好求助手术以避免肠子破裂。

  事实上一旦出现并发症手术治疗就非常被动,影响治疗效果。这些并发症患者往往伴有贫血、中毒性脓血病等全身状况不好的状况,在手术前还必须接受10天—半个月的术前营养治疗。

  另外炎性肠病长期患者有些有免疫抑制剂长期服用史,一旦手术伤口愈合困难,有些可能已经拖成了肠癌,因此手术应该适时介入,才能使病人生活质量改善最大化。

  手术也讲权衡艺术

  当然手术也不是万能的,相比其他大肠疾病如肠癌,溃疡性结肠炎手术要复杂得多,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例如手术口感染和反复慢性炎症(储袋炎),排便次数可能每天还有多次。

  手术有时要分两至三次分期来进行,因此手术总费用超过肠癌,但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角度讲,当内科药物治疗无效,患者症状严重,影响其工作学习时,手术治疗可能是一种希望;

  另外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讲,国外也进行过调查研究,手术费用虽贵,但比起病人每天用那些昂贵的免疫抑制剂以及长年看病付出的成本,还是经济的选择。

专家介绍

  王志刚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普外科主任助理,胃肠专业组组长,外科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工作近20年,在甲状腺、胆囊、疝气等常见病的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率先开展了胃癌、结直肠癌等各种类型的腔镜微创外科手术,取得了良好的微创效果。

  擅长胃肠肿瘤的经典根治手术和腹腔镜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在六院率先规模开展所有类型的腹腔镜胃肠手术,包括各类胃肠道肿瘤根治术、蓝蝶手助腔镜手术、腹腔镜和内镜双镜联合手术、单孔腔镜胃肠手术等。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下午


本文作者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王志刚主任医师
摄影/张杰
特邀通讯员:顾海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