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过多是指组织不好的、调节不良的、过度的活动。这些活动毫无目的、毫无意义。往往在需要安静的环境中有过分的不安稳,可以表现为来回奔跑,从坐的地方站起来,过分多嘴和喧闹,坐立不安,辗转反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缺乏正常的谨慎和克制,不受家人、老师的管教和约束。上课的时候则小动作不停,一会儿切橡皮,一会儿撕纸头,不时学小动物叫。下课后则不断招惹别的同学,到处奔跑,不能安静完成一种活动。
ADHD有何症状?
多动是ADHD(儿童多动症)另一主要的核心症状,表现为精力特别旺盛,活动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在需要安静或需要遵守秩序的场合表现更加突出。
ADHD的多动常常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轻。他们大多从小就有多动的表现,有的母亲回忆在怀孕期间就觉得胎儿动得特别厉害,出生后更为明显,新生儿显得特别活跃,手脚乱动,连吃奶也不安宁,睡眠少,醒来后马上就哭吵、要大人抱。
婴幼儿期在摇篮或坐车里手脚舞动,好哭、不睡,难以养成有规律的饮食、睡眠和排便习惯。当他们开始学步时,往往会以跑带步。学走路后总是跌跌撞撞,不停地乱跑,不能安静片刻,衣袜特别易损坏,容易发生外伤。好哭闹,兴奋少眠,家长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幼儿期活动明显比别的儿童多,活动量更大,片刻不停,不能安静下来,到处乱走动、跳跃,有时爬高、翻越栏杆;不听老师指令,不守纪律,不能动的东西也要去动,总是让大人担心他们的安危。在老师强制坐定后,也还要不停地扭动身体,听不进老师的讲解和教唱。他们动作零乱,破坏玩具,看小人书或画册看不了几页,就换一本,或干脆把书撕了。经常翻箱倒柜,搞得乱七八糟;有些行为带有冲动性,惹人、打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顾后果;进餐时杯盘狼藉,边吃边玩,到处跑,家长只好端着饭碗紧追赶着喂饭。家长和幼儿园老师都觉得,带这种小孩特别的累。上学后,因活动受到限制,多动表现形式发生改变。虽然大运动量的活动有所减少,但大动作变成了小动作。上课时坐不住,小动作多,在座位上不停地、无目的地变换着动作,扭屁股、伸腿脚,手总是闲不住,凡是能碰到的东西总是要碰一碰,不停地削铅笔、切橡皮、咬衣角、玩辫梢,或在书本上乱写乱画,把书本涂得不像样子,或去摆弄前面女同学的辫梢;一会玩文具,一会咬指甲;有时逗周围同学说笑、做鬼脸,有时大笑不止,更有甚者在课桌上敲打、吹口哨、尖声吵闹,甚至离开座位,在教室里乱跑乱动,妨碍同学学习,影响课堂纪律,全然不顾对周围同学造成的干扰;下课铃响,他们就急不可待地冲出教室,与同学打打闹闹,乱跑乱跳,高声叫喊,经常不顾危险、不计后果地爬高跳下,易致意外,惹是生非,常与同学吵嘴、打架,违反学校纪律;这些孩子就是在吃饭、看电视时也不能安静,边看边吃,忙碌不停,使周围人都难以忍受。除此之外,他们还常常叽叽喳喳、废话连天,喜欢插嘴、弄出噪声,会无故叫喊或哄闹,易引起大人的厌烦。为了维持班级的纪律,老师常采取一些关注措施,例如让他们做特殊位子,靠近讲台以便提醒,和同学分开单独坐以免影响别人等,或经常向家长反映,在家长会上重点提示等。
ADHD患儿的多动表现一般到青春期后大多症状可以明显好转或消失,常常只有坐立不安的主观感觉。
多动并不是ADHD的唯一表现
但在ADHD患儿中,约有10~20%的患儿并没有活动过多的症状,而是以其它的症状出现,我们称之为“不多动的ADHD”,这种患儿大多见于年长女孩。
这种类型的ADHD患儿平时并无明显的多动,看上去很文静,甚至有点呆滞。他们在上课时没有过多的小动作,老老实实坐在座位上,眼看着黑板,实际上他们注意力是分散的,思想早开了小差,对老师讲课的内容全然没有听进去,因而面对老师的提问常常茫然无知。做作业时可以长时间将书本、作业本摊在桌上,看上去是在那里做作业,但进度很慢,拖拖拉拉,效率很低,且粗心大意,错误百出,完成作业既慢又差,而这并不是由于不理解或不会做。下课时他们也很少活动,并不乱蹦乱跳。复习功课时,看上去独自捧着书本静坐在那里,也不会到处走动或做小动作,但实际上注意力并不集中,复习效果极差。他们性格大多较内向,胆怯、固执、不灵活,孤僻常不合群。这一类型ADHD患儿除了不多动外,其余ADHD的临床表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类型的ADHD患儿有时容易被误认为智能落后儿童。
文/杜亚松
值班编辑/孙雯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