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医疗网(上海)徐成梅报道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2018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胰腺癌发病例数和死亡例数分别为9.5万和8.5万,位居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的第10位和第6位,胰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之比为1:0.89,是名副其实的“癌中之王”。胰腺癌早期诊断率低、手术切除率低,5年生存率更不容乐观。
“要想早期发现胰腺癌,普通市民还是要堤防那些胰腺癌的‘非特异性症状’。”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终身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荣誉主任、胰腺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首席专家倪泉兴教授说,“胰腺癌早期会出现一些诸如腹部疼痛、消化不良、腰背酸痛等症状。”普通市民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往往会第一时间去内科、消化科、骨科等科室进行诊疗,待治疗效果不明显后,才意识到去看肿瘤科。倪泉兴教授说,当市民有上述症状时,首先应该及时去医院的胰腺肝胆外科或者普外科就医,排除胰腺癌的可能,再去相关内科进一步治疗。切勿因不对症的治疗,延误病情。
倪泉兴教授希望那些中年突发糖尿病的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也应该及时去医院排除“胰腺癌”的可能性。倪泉兴教授表示,假如有高度怀疑的患者,可以通过行胰腺的薄层螺旋增强CT,进一步发现比较微小的病灶,尽早发现,及早治疗。
高危人群需改变生活方式
如今,上海胰腺癌的发病已经达到12~14人/10万。胰腺癌的发病以中老年男性为多,男女比例为1.5:1,抽烟是明确的致病因素,饮食过于油腻、喜欢吃“红肉”也提高患病风险。
倪泉兴教授建议这类高危人群应该积极戒烟,及时治疗急慢性胰腺炎和胆道疾病,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熏烤煎炸食品及腌制食品,适当多吃些粗粮、蔬菜和水果,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同时,倪泉兴教授希望有长期吸烟史,胰腺癌家族史,近期有糖尿病发生而无糖尿病家族史,有胰腺慢性疾病等为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应调整生活方式,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做到早防早诊。
单纯放疗等于“隔靴掻痒”
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80%的进展期及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无法接受手术根治,只能接受放射治疗。虞先濬教授表示,由于胰腺癌被十二指肠及胃等重要紧密毗邻器官遮盖,使得外照射剂量无法提高至有效剂量,单纯的放疗对患者而言只是“隔靴掻痒”,很难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综合治疗突破治疗瓶颈
据了解,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国际上率先采用腹腔镜引导下的术中放疗新技术治疗进展期胰腺癌患者,使得胰腺癌患者得到了足够有效生物剂量的放疗照射,同时还使病人接受外照射放疗的间隔期相比过去缩短了近2周,解决了过去胰腺癌放射剂量不足和术后恢复期较长的两大瓶颈问题。
手术中,外科医生只需在病人腹部打三个小孔,然后将直径为3~10mm的腹腔镜镜头插入腹腔内,腹腔镜凭借其放大成像的功能,把腹腔内拍摄到的图像通过光导纤维传导至后级信号处理系统,并且实时显示在专用监视器上。医生只需根据屏幕上显示的图像,发现胰腺癌无法切除时,就运用微创技术分离胃和结肠等覆盖于胰腺前方的器官,测量病灶区域,并在肿瘤正上方的腹壁上打一个3~5cm的孔。然后置入限光筒,再连接可移动的术中放疗设备,进行术中放疗。这样可以把正常组织移除照射野,使放射线充分覆盖整个病灶区域,照射剂量达到足够的有效生物剂量,从而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最佳效果。
倪泉兴教授指出,将腹腔镜引入术中放疗,一方面能够精确定位病灶范围;再者,相比传统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恢复快的优势。自从采用了腹腔镜引导下的术中放疗新技术,病患一般只需3~5天,便能接受后续的外照射放疗及其它综合治疗。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陈 琦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