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防病治病 >

年纪大了怕凉,可能另有隐情

2019-11-12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最近,我们听到不少老人反映自己越来越怕冷了,问起原因,他们也只当作是年纪大了的缘故,并没当回事儿。对此,专家提醒,特别怕冷可能是疾病的一种表现。

  寒冷是人们在冬季的自然感受。我们的皮肤下有冷、热感受器,可以感受外界温度的变化。当皮肤感到寒冷时,就会关闭皮肤的毛细血管,让血液优先流向心、肺等重要器官,但这样一来,流向皮肤、肢体末梢的血量就会大大减少。这就是为什么在寒冷的季节,人们的手、脚和脸部会很冷的原因。

  但如果怕冷的感觉格外明显,同时有乏力、困倦、体重增加、胃口下降、便秘、女性有月经不调等症状,最好去医院做个检查,要小心“甲减”。

  刘奶奶今年56岁,患糖尿病6年多,血糖控制得还算不错。但自从去年入冬以来,刘奶奶显得格外怕冷,即使比别人多穿两件衣服,还是感觉冷,说话也比平时少了,精神状态也不是很好。家人带她到医院检查后发现,血T3、T4均降低,TSH升高,医生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

  手脚冰凉且怕冷是甲减常见的症状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合成甲状腺激素,调节机体新陈代谢,而甲状腺激素又被誉为人体的“生命之火”。“甲减”就是各种原因导致的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不足所致的代谢综合征。

  据调查,我国甲减(包括临床甲减和亚临床甲减)患病率约为6.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甲减似乎特别“偏爱”女性,尤其是青春期、妊娠期、分娩后和更年期女性更易罹患此病。与甲亢相反,甲减患者由于基础代谢率降低,临床表现为怕冷、少汗、便秘、皮肤干燥、毛发脱落、心率缓慢、疲乏、嗜睡、反应迟钝、精神不振或抑郁、月经不调、贫血、面色蜡黄、有黏液性水肿等。由于机体产热能力下降,免疫力及抵抗力较差,甲减患者会比普通人更怕冷,也更容易受寒感冒。

  把握两原则,甲减患者安然过寒冬

  常言道,慢性病是三分治七分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把握以下两个原则,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

  生活起居避寒保暖  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藏”,如中医古书上所说的冬季要“早卧晚起,以待日光”,这是因为冬季寒冷,早晚尤甚。甲减患者本身由于缺少甲状腺素,体温偏低,除了要注意日常保暖,在清晨和傍晚也不宜外出活动。而且,清晨的空气质量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么“新鲜”,反而是最差的时候,因此有早锻炼习惯的人冬天应推迟锻炼时间,避免受寒。多活动、多锻炼可以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增强甲减患者的抵抗力并产生热量,但要注意防止运动过于剧烈。过度运动不仅无益于健康,还可能诱发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像甩手、捶背、散步、太极拳等锻炼方法很适合中老年甲减患者。

  搓手暖脚促循环  甲减患者末梢循环不好,容易手足发凉,四肢欠温,在寒冷的冬日,这些身体暴露的部位就更容易受寒。中医学认为,阴经阳经等十二经脉多在手指处交会,手上有许多穴位,经常搓揉按摩不仅可活动关节,有利气血经脉通畅,升提阳气防寒保暖,还可以帮助甲减患者缓解手胀、晨起手指关节僵硬症状。这种保健方法十分简便,在看电视或坐车的时候都可以做。

  另外,甲减患者每天晚上(特别是睡前)用一盆热水泡脚半小时,边泡边搓,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改善睡眠,与现在社会上流行的足疗有相似作用,可谓免费的家庭足疗。

  本文作者/余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