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医疗网(上海)特邀通讯员顾海鹰 2型糖尿病如今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高患病率、高致死率及高额的医疗支出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中国糖尿病人口已跃居世界第一,另外还有1.5亿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前期顾名思义就是血糖水平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即所谓中间高血糖或处于临界状态,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如果放任不管,早晚有一天会戴上糖尿病的帽子。目前糖代谢水平正常与否是根据静脉血浆葡萄糖数值来判定的,其中糖尿病前期是指静脉空腹血糖在6.1-6.9mmol/L之间和(或)静脉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一般情况下,临界糖尿病甚至早期糖尿病可能不伴有任何不适症状,故不易引起重视,有些病人到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表现,比如视物不清、泡沫尿、冠心病及老烂脚等才去看病,此时往往医疗花费大,而治疗效果不尽理想。因此,加强对糖尿病前期或临界糖尿病人群的管理,挽救那些踩在2型糖尿病“门槛上”的高危人群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古语云“上医治未病”,人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阻止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呢?
近年来,国内外已进行了多个循证医学研究证实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预防糖尿病,即通过饮食加运动手段减轻体重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
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并且成果卓着。闻名于世的“大庆糖尿病预防六年前瞻性研究”(1986-1992),是国际上第一个随机分组的、以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的临床试验。将糖尿病前期人群分为饮食干预组(脂肪占热量的25%-30%、减少糖摄入、限酒及鼓励蔬菜摄入),饮食与体力活动干预组,在饮食与体力活动干预组中,非肥胖人群以改善饮食为主,肥胖人群则以进行规律体力活动减轻体重为主。体力活动指每天1到2个单位的体力活动量,1单位指30分钟慢跑或5分钟游泳。研究结果发现对于任何体型的糖尿病前期人群,生活方式干预均能显着降低糖尿病发病率30%-50%。令人振奋的是“大庆糖尿病预防20年后续研究”发现,当初接受过为期仅6年生活方式干预的人群,即便此后14年间停止干预,20年间的糖尿病发病率为43%,远低于从未接受干预人群92%的发病率。也就是说,对于糖尿病前期者而言,每6名接受6年生活方式干预,就其中1人在此后20年间可免于发生糖尿病。上述结果强烈提示,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的作用是长期且持久的。这不仅归功于强化干预期间血糖水平的有效降低,而且或许正是干预期间所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才使人们受益终身。
国外学者从我们的大庆研究中得到启示,为了证实生活方式干预是否也适用于西方人群,相继开展了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DPP)和芬兰糖尿病研究(DPS)。1996-1999年美国DPP研究将糖尿病前期人群随机分为三组,其中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低糖低脂饮食加上适当剧烈运动,如每周快跑150分钟,以降低体重的7%为目标,另外还有服用二甲双胍组及服用安慰剂组。经过3年的随访研究,发现单纯生活方式干预使糖尿病的发生风险降低58%(适用于各类患者),而服用二甲双胍降低糖尿病风险仅31%(更适用于年轻的超重患者)。提示我们不吃药的干预手段比吃药更佳更安全,同时操作性更强、花费更少。1998年芬兰开展DPS研究, 3年后的随访结果发现生活方式干预组罹患糖尿病风险降低58%。值得一提的是,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生活方式干预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更是高达71%。
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生活方式改变不仅是一顿饭、一片药或暂时的减重,而是改变习惯并长久地坚持少吃多动,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使之处于正常范围内。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定能阻止临界糖尿病转变为糖尿病,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本文作者/包玉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赵青青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