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防病治病 >

“慢阻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2024-02-26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专家指出,肺功能检查是早期发现“慢阻肺”最有效、最方便的途径。

  对于肺炎、支气管炎、老慢支,相信不少国人都耳熟能详。作为肺部疾病家族的另一位成员——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却鲜为人知。

  据有关数据显示,2700万,一个令人震憾的数字,如此高发的疾病,人们居然对其知之甚少,可见慢阻肺的知名度与发病率是非常不相称的。据悉,慢阻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目前它是世界第4位死因,估计到2020年将成为第3位死因。因此,可以讲慢阻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健康问题。所以,在大众中普及慢阻肺知识已经迫在眉睫。

  令人感到高兴的是,广州、北京、上海等地的肺病专家现已积极行动起来,正在开展形式多样的慢阻肺知识普及和肺功能检测活动。

  引起慢阻肺的主要原因有5种

  1.吸烟

  吸烟可损害支气管上皮纤毛、影响纤毛运动,削弱肺泡吞噬细胞的吞噬、灭菌功能,降低局部抵抗力,还能诱发支气管痉挛和增加气道阻力。

  2.大气污染

  氯、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化学气体或烟雾,二氧化硅、煤尘、灰尘和部分农作物粉尘等也对支气管有刺激和毒性作用,诱发慢阻肺。

  3.感染

  鼻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等病毒,以及肺炎链球菌和流感杆菌等病源微生物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病和加剧的另一重要因素。

  4.过敏因素

  过敏因素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

  5.其它因素

  气候变化,尤其是冷空气能引起黏液分泌增加,减弱支气管纤毛运动。老年人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喉头反射减弱,呼吸道防御功能差,维生素A、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缺乏也伴有慢性支气管炎发病增加。

  早期发现慢阻肺有两个要点

  应该从两个方面加以重视。

  1.对慢阻肺临床表现要有高度的警惕性

  ①危险因素接触史、咳、痰、喘为慢阻肺常见症状,但也有部分患者早期没有这些症状。

  ②也有患者主诉起病由急性呼吸道感染开始,但在此之前患者已有不被注意的慢性咳嗽、咳痰症状,直到呼吸道感染等使早已减退的肺功能进一步损坏表现出气急、呼吸困难后才来就诊。

  ③有些以肺气肿为主要病变者初次就诊时往往主诉有乏力、体重下降,不仔细询问有时不易联想到是慢阻肺的临床表现。

  2.进行肺功能检查

  对有咳嗽伴多痰、并有危险因素接触史者,均应进行肺功能检查。FEVl/FVC<70%,且在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80%时,可肯定患者有气流阻塞且不能完全逆转,应考虑慢阻肺诊断。

  ①X胸线片和胸部CT检查:有助于鉴别类似于慢阻肺的其他疾病。

  ②心电图:可发现有无心律失常、右心肥大。

  ③血气分析:有助于判定有无呼吸衰竭,对指导治疗很有帮助。

  慢阻肺也会导致死亡

  慢阻肺可导致气道和肺的组织病理学破坏以及相应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包括黏液高分泌、纤毛功能失调、气流受限、肺过度充气、气体交换异常、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

  慢阻肺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产生低氧血症,随后出现高碳酸血症和呼吸衰竭,导致患者死亡。
  停止吸烟、减少职业粉尘和化学物品的吸入是预防慢阻肺发生的重要措施。此外,改善居住环境,提高抵抗力,避免病源微生物感染也有助于预防慢阻肺。

  防治慢阻肺4项注意

  患上慢阻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防治:

  1.知己知彼

  应接受健康教育,掌握慢阻肺的基础知识,了解病变程度以及相应的治疗原则,密切配合医生治疗。

  2.避免诱发

  戒烟和避免大小环境污染,不但是预防慢阻肺发生的重要措施,也是减缓病情进展的重要手段。一旦明确诊断,即应立即执行。

  3.密切监测

  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临床症状中,咳、痰、喘对判定病情变化有重要参考价值。咳、痰、喘突然加重往往提示病情由稳定期突然转变为急性加重期,需要加强治疗。痰量增多,颜色变黄往往提示出现病源微生物感染,应立即留取痰标本分离鉴定病源微生物,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4.综合治疗

  对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的患者分别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

  稳定期的综合治疗主要为健康教育、提高免疫功能、改善症状和减少并发症。

  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患者的治疗应立即去医院诊治,包括去除诱因、停止病理改变,迅速纠正生理学异常,争取早日恢复到缓解期状态。

  肺功能检查可以早期发现慢阻肺

  肺功能检查是早期发现“慢阻肺”最有效、最方便的途径。在临床上,肺功能测定主要是对呼吸系统疾病。

  1.对慢阻肺、支气管哮喘、肺间质疾病等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评估、治疗反应和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

  2.对外科手术,特别是胸腹部手术及老年人手术进行评估,包括适应证的选择,患者能否耐受全身麻醉、能否耐受手术和耐受何种手术,评估手术和围手术期内的风险度,评估手术后生命质量及康复手段等;

  3.对临床症状,主要是呼吸困难、咳嗽的原因进行鉴别诊断;

  4.对职业病患者的肺功能损害程度进行分级;

  5.对吸烟、被动吸烟等高危人群进行检查;

  6.对运动医学、高原病、潜水病等相关医学的研究进行指导等。

  本文撰稿/柳叶青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图片来源/pixabay(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