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疾病现已成为内分泌系统第二大疾病。 甲状腺疾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炎、甲状腺肿瘤等多种疾病。目前国内甲状腺结节检出率高达20%至50%,其中,作为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上升。
我国罹患甲状腺疾病人数不断增多的原因,主要是精神紧张、环境辐射、饮食缺碘或高碘等。因此,甲状腺疾病的早期筛查、及时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列举有关甲状腺疾病的常见问题,我们对此应有所了解。
问:为何患甲状腺结节的人越来越多?
答:甲状腺结节是内分泌临床上一个常见的疾病,但在近年来,人群中发现有各种结节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发生这种变化的因素是很多的,归纳起来可能是与技术的进步与环境的变化有关。
以往在超声波检查不那么普及的时候,甲状腺结节全靠眼睛和手发现。有的病人无意中发现脖子有点粗,到医院检查结节,或者病人在例行体检中被医生发现甲状腺结节。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一位有经验的医生,通过手触摸到的甲状腺结节直径也必须在一厘米以上。因此,自然就漏掉了许多比较小的,或者位置比较深的甲状腺结节。
我们今天可以使用许多先进的仪器来诊断甲状腺结节,但在10到20年前,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我们现在用的B超,分辨率提高很多,能看到小至2毫米甚至更小的结节。我们现在的CT检查,能够进行间隔2毫米的薄层扫描,它能发现医生手工不能分辨的细小结节。由于目前这些先进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能更准确的完成甲状腺结节的诊断。这么一来,我们不仅可以发现通常情况下能够发现的甲状腺结节,同时,还可以发现许多以往没有发现的,细小的结节,尤其是直径只有2到3毫米的结节。自然,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就比以前高出很多了。
环境因素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增加。例如,1945年日本广岛和长崎受原子弹袭击后,环境中的放射线明显增加,当地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上升了2.3%。当然这是一种很少见的、极端的情形,但是环境中各种射线的存在、增加,可能也是值得注意的。头颈部接受大剂量放射线的照射,发生甲状腺结节或者甲状腺癌的机会明显增加。在一些工业、矿区,由于工业污染,生活环境中含有大量的酚类、苯类等,长期居住在这样环境中,容易出现甲状腺的肿大、甲状腺结节。此外,吸烟可能也是罪魁祸首之一。
问:甲状腺疾病为何“偏爱”女性?
答:甲状腺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之一。有调查显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甲状腺疾病,而且发病年龄也常常较为年轻。
甲状腺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第一类是单纯性甲状腺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脖子病”,主要是由于缺碘所引起,例如,生长发育时期,妊娠期对碘的需求量暂时性增高,机体属于相对缺碘状态,碘得不到补充就会出现甲状腺肿大。
第二类是甲状腺功能改变。甲状腺素增多的时候就会出现“甲亢”的症状,病人会有怕热、多汗、乏力、心慌、手抖,甚至情绪上的改变,脾气暴躁易怒等。而与之相反的另一个疾病叫“甲减”,因为体内的甲状腺素分泌减少,身体的代谢将会减慢,会出现怕冷、记忆力和反应力减退、身体水肿等一系列症状。
第三类是甲状腺结节。这是一类在未明确甲状腺疾病的前期对于甲状腺内出现肿块的统称,有良性和恶性之分。
第四类是甲状腺炎。主要是由于炎症所引起的疾病,除了肿胀、疼痛之外,可能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疾病的分类不一样,但有时也可能互相转化。例如,长时间甲状腺肿大可出现甲状腺结节样。甲状腺结节可能会继发甲亢,甚至发生恶变。甲状腺疾病的高发人群为40岁—55岁的女性,且有年轻化趋势。一些甲状腺类疾病如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等在女性中极为高发。究其原因,大多认为与女性雌激素水平有一定关系,此外也与情绪激动等有关。
女性在一生中某些特定时期更容易得甲状腺疾病,比如青春期和月经初潮、怀孕期间、分娩后的6个月内以及更年期、绝经期。现代女性奔忙于工作和生活常常会感到压力巨大、情绪不稳定、疲乏无力等。刘新梅表示,这些症状可能是由甲状腺疾病引起,通过血液检测及超声检查就能诊断出来,无论是手术还是药物治疗都能够得到非常好的疗效。
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多与情志失调有密切关系。如过度劳累、常常夜间加班、高度的精神压力、脾气暴躁的不良情绪等都属于甲状腺疾病的诱发因素。日常生活中,女性应保持良好心态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变化。
此外,甲状腺疾病与碘的摄入也有很大的关系。缺碘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原因,但是碘摄入过多,又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抗体活动,引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青春发育期、妊娠、哺乳等因碘摄入不足也会导致甲状腺肿等疾病。医生建议,碘不足时,可吃海带、海鱼、紫菜、虾皮等含碘较多的食材,但碘摄入过多的人群要少吃或不吃。
问:为什么建议中老年人每年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测?
答:在美国,近50岁的女性中,TSH异常的占10%,近60岁的女性中,TSH异常的占17%,此年龄段的男性中也有9%异常。在中国,年龄大于65岁的人群中,显性甲减的患病率为2%~5%,有10~15%的人处于亚临床甲减,超过一半的人没有觉察到自己患有甲减。由于甲减尤其是轻型甲减的患者症状较轻微,常见的有乏力、怕冷、浮肿、便秘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而实际上这些症状不特异,在很多身体健康的中老年人身上也可发生,所以这些患者经常会“淹没”在人群中,得不到及时的治疗。目前甲状腺功能并不作为常规体检的项目,但是对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建议常规每年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测。
问:甲状腺结节的病因有哪几种?
答:甲状腺结节可以是多种甲状腺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其病因复杂,可以是急性或亚急性炎症、退行性变、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或肿瘤。甲状腺结节在临床上通常可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类,非肿瘤性结节包括亚急性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等,肿瘤性结节又可分为良性或恶性,包括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癌。准确鉴别甲状腺结节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对于采取正确的治疗手段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根据不同病因,甲状腺结节可分为:
单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为引起甲状腺多发结节最常见病因
甲状腺炎: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前者包括急性化脓性和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上表现为甲状腺结节和疼痛,后者包括桥本氏甲状腺炎和Riedel氏病(又名慢性木样甲状腺炎)。非感染性者的病因通常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与自身免疫反应异常有关。
甲状腺瘤:可以表现为单一或多发性的结节。
甲状腺囊性病变:大多数由腺瘤或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结节内出血或退行性变形成。
甲状腺癌:其病理分型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状癌,未分化癌,髓样癌。
以上疾病中,单个结节多见于后三类疾病,多个结节多见于前两类疾病,但不是绝对的。不能根据结节的多少来诊断病因,而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及检验和检查结果来诊断。
问:甲状腺结节患者手术后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甲状腺结节手术后的早期,要注意手术伤口有无渗血,有无感染,有无发热等异常情况。如果出现,应该及时处理。要留心说话声音有无变化,有没有声音嘶哑等,出现这种情况则提示可能有喉返神经的损伤,这常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恢复。要注意有没有发生抽搦,如果发生则提示手术时可能波及到甲状旁腺,此时应该检查血液中的钙离子水平,甲状旁腺素的水平等,并及时补充补充钙,使病情控制。
甲状腺结节患者在手术后的晚期,最常见的问题是容易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即常说的甲减或甲低。所以甲状腺结节手术后,患者应定期到医院复查甲状腺功能。在平时生活中也应留心是否有怕冷、懒言少语、食欲减退、大便秘结、反应迟钝、皮肤变粗燥、面部浮肿等情况。若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就诊。这种情况通常在手术后的数月甚至数年后出现,因此有甲状腺手术病史的患者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对于甲状腺结节手术后,已经使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的患者,若生活出现上述情况,也应到医院就诊,化验甲状腺激素,以判断目前的治疗剂量是否足够。
问: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甲状腺疾病?
答:目前明确和甲状腺疾病发生相关的因素包括碘摄入量、辐射、应激、遗传及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碘缺乏曾是我国甲状腺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但截至目前国内外研究均没有发现甲状腺癌与碘摄入量增加有关。辐射影响的典型例子来自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的核泄漏,研究发现那里的青少年甲状腺癌发病率显著升高。其他因素如遗传也应引起重视,如果有家族史更应注意定期复查甲状腺。自身免疫是甲状腺疾病的又一重要原因,如原发性甲亢、桥本氏甲状腺炎都与自身抗体的升高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重视甲状腺疾病防治,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仍是甲状腺疾病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尤其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复查更为重要。
本文整编/徐 言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陈 琦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