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医疗网(上海)通讯员 孙连洲 周年兰 报道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在生活中所用到的药物也越来越多,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不佳、厌油腻,部分可出现目黄、尿黄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就吃药伤肝问题,苏北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周年兰进行了解答。
什么是药物性肝损害?
药物性肝损害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其病因复杂,不仅与药物有关,还与患者自身身体状态有关。首先,高龄是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55~69岁患者比例最高。这可能与老年患者基础疾病相对较多,肝脏、肾脏功能代谢减退有关;另外女性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高于男性,可能是女性对于药物的敏感性高于男性,求医心理迫切,或者与女性肝脏代谢有关;另外有慢性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其用药发生的药物性肝损害概率增大。
为什么会引起药物性肝损害?
能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十分广泛,目前,已知全球有1100多种上市药物具有潜在肝毒性。其中,日常用药非甾体抗炎药( 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布洛芬等)、抗感染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抗结核药物、唑类抗真菌药物等)、中草药和保健药是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原因。在欧美国家,过量的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作用是急性肝衰竭的首要病因。在我国中药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原因,明确可导致肝损伤的常见中草药有土三七、何首乌、马兜铃、雷公藤、大黄等, 中成药有壮骨丸、天麻丸等。
值得注意的是,药物性肝损害没有特异性的症状及辅助检查,其诊断为排除性诊断。即首先需明确肝损伤存在与药物的因果关系,同时需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肝损伤,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脂肪性肝炎、胆结石胆汁淤积、寄生虫性肝病、肝癌等,有时还需要排除遗传代谢性疾病、血色病、肝豆核变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因此需要检查的很多,花费也会很高,医生一般在明确肝损伤与药物的可能有关后,门诊患者一般只会排除常见的一些肝损伤原因,这样有效帮患者节约了成本,但存在误诊风险,一般都会让患者用药后复查。请一定要遵医嘱,切不可自以为是,以免耽误病情。
药物性肝损害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关键是早发现并及时停用导致肝损伤的可疑药物,卧床休息,严禁大量体力活动;清淡饮食,适量补充高能量易消化食物。大多数患者停药后肝功能可逐渐恢复,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发展为慢性,极少数患者肝损伤严重,治疗不及时或者药物疗效差,可能进展至肝衰竭,出现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预后差。另外,慢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由于临床表现隐匿,容易被忽视,延误治疗最终导致疾病进展,预后差。因此,预防药物性肝损害才是关键,老祖宗常讲“是药三分毒”,不要为了保健目的乱吃药,所谓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说法都是商业宣传,不要轻易相信;如果生病需要吃药,请咨询专业医生;如果是感冒发热等所使用的非处方常用药,最多观察3天,如果无效或用药过程中出现上诉肝损伤症状,请及时就医。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星 炫
图片来源/pexels(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