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防病治病 >

理性看待“川贝枇杷膏”在美国的“走红”

2022-12-20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川贝枇杷膏的功效在于止咳化痰,可以用于治疗和缓解由于感冒所引起的咳嗽,但不能治疗流感,甚至不能治疗普通的感冒,更加不能预防感冒。

  冬末初春,肆虐全球的流感遇到了纽约客。可以说这是10年来美国最强的流感疫情,很多人患病,其中死亡儿童竟然达到了114名。在这场疫情中,意外的捧红了“京都念慈菴蜜炼川贝枇杷膏”这一在我国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药物。美国人,每个人都在谈论它,每个人都在追逐它,每个人都在尝试用它克服流感。事实上,与其说美国人在用川贝枇杷膏克服流感,不如说是在用它克服对于流感的恐慌,这与我国出现流感疫情时人们纷纷抢购“板蓝根”何其相似啊!

  这瓶在国内药店零售价为49.8元的300毫升普通止咳药物在美国好评如潮,身价暴涨,成为了“中国神药”并口口相传,身价从7美元被炒到了70美元,相当于440元人民币一瓶,美国“黄牛”好生厉害。更为有趣的是,好莱坞也在推荐它,川贝枇杷膏在美国,在纽约,似乎已经不仅仅是药物了,它渐渐的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时尚,甚至有好莱坞“潮人”用它制作了一款鸡尾酒。

  与此同时,美国医疗界却对“川贝枇杷膏”的迅速蹿红表现出了担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第一时间建议消费者在服用草药补充剂前应该先与医生沟通,并警惕那些过度夸大疗效的产品,矛头似乎隐隐指向“川贝批把膏”。纽约州卫生局局长也公开表示有流感症状的人应该先去看医生,由医生决定如何用药。部分美国临床专家也表示草药补充剂可能会带来较大的用药安全隐患,比如与西药的相互作用等等。

  隔行如隔山,西医谈论中医,犹如隔靴搔痒,总是难以说得清道得明。世间万事存在必有其道理,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川贝批把膏”此次的“走红”事件。

  “川贝批把膏”到底具有什么确切的疗效

  京都念慈菴蜜炼川贝枇杷膏的成分有川贝母、枇杷叶、南沙参、茯苓、化橘红、桔梗、法半夏、五味子、瓜蒌子、款冬花、远志、苦杏仁、生姜、甘草、杏仁水、薄荷脑。其中川贝母清热化痰、润痰止咳,瓜蒌子清热涤痰润燥,助贝母润肺清热化痰。清代的程国彭所撰《医学心悟》上就阐述了燥痰涩而难出,多生于肺,肺燥则润之,贝母瓜蒌散。枇杷叶降气止咳。茯苓健脾渗湿,化橘红理气化痰。

  中医认为痰因湿聚,湿自脾来,痰又易阻滞气机,因此,茯苓与化橘红是祛痰常用的配伍药对。南沙参养阴清肺,可缓解声音嘶哑。桔梗化痰利咽,宣开肺气,引药入肺经,为舟楫之品。薄荷脑祛风利咽。与其余止咳化痰平喘药物一起,共奏润肺化痰、止咳平喘、生津补气,调心降火之功。可用于伤风咳嗽、痰稠、痰多气喘、咽喉干痒及声音嘶哑等症。

  总而言之,川贝枇杷膏的功效在于止咳化痰,可以用于治疗和缓解由于感冒所引起的咳嗽,但不能治疗流感,甚至不能治疗普通的感冒,更加不能预防感冒。

  “川贝枇杷膏”对任何感冒所引起的咳嗽都有效吗?

  在这点上,美国人真的是外行。早在2002年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我国就将感冒分为邪犯肺卫证、肺热壅盛证、邪毒内陷证、外邪夹湿证4型。而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10年版)》的中医部分也将流感分为轻症、重症、危重症、恢复期4种。其中轻症分为风热犯卫、热毒袭肺两型;重症分为热毒雍肺、毒热闭肺两型。简单地来说就是外感风、热、湿邪,由表入里、步步加重。而传统中医将流感样病例归入“温病”、“时行感冒”“呼吸道热病”的范畴,但尚无统一论述。

  中医理论洋洋洒洒一大段,不要说美国人,就是国人也是看的云里雾里。“京都念慈菴蜜炼川贝枇杷膏”属于甲型非处方药物(OTC药物),即患者可以不凭借医生处方直接到药店购买,换言之其安全性还是比较好的。那患者如何判断是否对症用药了呢?当然应该看症状,如出现感冒咳嗽,无痰或是有痰,痰黏咯,痰不爽,咽干,声音嘶哑,就可以选用。

  服用“川贝枇杷膏”的5大注意事项

  首先,糖尿病患者禁用。因为其成分中含有蜂蜜、麦芽糖、糖浆成分,可能引起血糖升高而加重病情。其次,风寒感冒者禁用,即痰、鼻涕等清稀者禁用。第三,因为该品中含有川贝,不能与乌头类中药同服,因药性相克。还有,川贝枇杷膏中的法半夏、苦杏仁有小毒,不可长期、过量服用。另外,止咳药物服用一周后,如症状未见缓解甚至加重,应该马上停服并及时就医。

  川贝枇杷膏确实是止咳的好药,但并不是现在美国人口口相传的“神药”,好莱坞大咖也在托“中国人民”带货,不敢把这瓶糖浆当作普通药,高傲的美国人在传统的中医中药面前终于露出了愚昧无知的一面。

  笔者想谈论的仍旧是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专业理论,常用药也大有学问,是药三分毒,中药更不能例外。虽然其成分较为温和,安全性似乎较高,但目前来看由于其存在不良反应的未知性,在服用中药前更加应当谨慎选择,且不宜长期服用。世间从来就没有“神药”这一说法,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已知可控才是合理、安全用药的王道。

  专家简介:

  石浩强

  本文作者/石浩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本文来源/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

  图片来源/摄图网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七   七

  文中图片均获版权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