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防病治病 >

孩子发烧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诊治

2021-06-17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有些家人不敢带孩子们到医院“发烧门诊”诊治,担心被隔离。结果越拖越重,甚至还引起了后遗症。为此,专家提醒家长们:孩子发烧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后悔恨晚。

  最近,6岁的婷婷总是打喷嚏、流鼻涕、说话瓮声瓮气的,婷婷的妈妈见孩子并没有发烧,精神状态也很好,就没太在意。但没想到上述症状持续20多天也不见效好转,妈妈终于沉不住气了,急忙领着她去医院。经检查,医生说,婷婷已染上慢性鼻窦炎,是由于感冒迁延引起。孩子患了上呼吸道感染,无论轻重,做父母的都不能大意,否则,感冒长期迁延不愈,就会诱发慢性鼻炎、中耳炎等疾病,这些病虽然不会导致生命危险,但治疗起来颇费时日,会对孩子健康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后遗症之一:危害多多的鼻窦炎

  鼻窦炎为儿童常见病,发病年龄5~9岁,以上颌窦和筛窦发病率较高。由于年幼儿鼻窦发育差,故虽易患上呼吸道感觉,也较少引起鼻窦炎。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急性鼻窦炎及慢性鼻窦炎两大类,急性鼻窦炎是急性鼻鼻炎的常见并发症,病原菌为流感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及厌氧菌等,往往随鼻炎的治疗而愈。而慢性鼻窦炎大多由于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所致;营养不良、身体抵抗力差,天长日久,对小儿体格发育及身体免疫力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出现体弱多病的情形。

  对慢性鼻窦炎的治疗需采取综合治疗。加强体格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增加抵抗力,以减少呼吸道感染。

  局部治疗可用1%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每日3~4次,或用1%麻黄素加抗菌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作阴压置换疗法,以利鼻窦炎分泌物的引流,并使药液进入鼻窦。

  抗生素治疗前,应作鼻咽部脓液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然后选用适当抗生素,一般治疗两周可收效。

  若经上述治疗无效时,可行上颌窦穿刺冲洗,并将抗生素注入控制感染,必要时采用物理疗法如超短波、紫外线照射等。这里需要提醒的是,若孩子不慎感冒了,家长一定尽早带孩子去医院治疗。除了鼻窦炎,中耳炎也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后遗症之二:后果严重的中耳炎

  如果睡眠中的孩子半夜里忽然尖声啼哭,将他抱起哭声减弱或停止哭泣,一旦将他放下平卧则哭声又加剧。这常常是孩子得了中耳炎的表现,婴幼儿出现呕吐、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伴鼻塞时,鼻腔内的分泌物携病毒、细菌倒流入中耳,就会引起中耳炎。表现为局部疼痛和耳腔内有液体渗出,严重时会引起中耳炎。表现为局部疼痛和耳腔内有液体渗出,严重时会流脓,并常伴发热。当孩子平卧时,渗出物积聚在耳室内,使耳室内压升高,引起剧痛;当将孩子竖抱时,渗出物流到鼻腔内,耳室内压减低,疼痛减轻。

  中耳炎如不及时治疗将引起孩子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婴幼儿由于不会言表,等到被发现时常常已较严重,故应以预防为主,如平时孩子一旦有呕吐,注意不要让呕吐物流入中耳;当孩子感冒伴鼻塞时,虽无发热,也应及时治疗、及时用药,保持孩子鼻腔通畅。可用滴剂,它能有效感染并发的中耳炎,又没有明显副作用。

  中耳炎还可由奶水、洗澡水进入耳朵引起,因此,给婴儿喂奶时要抱起来喂,喂完竖直抱起孩子,轻拍背部使其打呃,睡眠时上半身稍抬高右侧卧位,这样做既可预防吐奶,又可防止吐出的乳汁流入耳内;洗头洗澡时用棉球堵住耳孔,洗完后取,防止洗澡水流入耳内。

  另外,做妈妈要设想减轻孩子的疼痛。在热水袋里装满温水,并用毛巾包好,让孩子的患耳侧在热水袋靠在热水袋上;婴儿则不用热水袋,因为他们太小,如果水太热,自己不知道推开,改用一块柔软的布,浸透热水,再把水挤出,放在耳旁有渗出物,不要使劲擦,也不要探察孩子的耳朵,只要垫上一块清洁的手帕,鼓励孩子侧躺在上面,使渗出物流出即可。

  预防感冒有处方

  ·每日吃几枚坚果:一枚小小的坚果的含硒量高达100毫克,硒有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而体内缺硒会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

  ·早晚一杯酸奶:最新研究发现,每天喝2杯酸奶能有效预防感冒。

  ·常吃辣椒:辣椒中含有一种特殊的物质,能使人体内的抗体呈三倍增长。

  ·一周喝3次鸡汤:鸡汤富含蛋白质,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建议喝又热又辣又有大量大蒜的鸡汤。

  ·按摩鼻沟:两手对搓,掌心热后按摩迎香穴(位于鼻沟内、横平鼻外缘中点)十余次,可以预防感冒及在感冒后减轻鼻塞症状。

  ·可乐煮姜:鲜姜20至30克,去皮切碎,放入一大瓶可口可乐中,用铝锅煮开,稍凉后趁热喝下,防治流感效果良好。

  ·热水泡脚:每晚用较热的水(温度以热到不能忍受为止)泡脚15分钟,要注意泡脚时水量要没过脚面,泡后双脚要发红,才可预防感冒。

  ·呼吸蒸气:初发感冒时,在杯中倒入开水,对着热气做深呼吸,直到杯中水凉为止,每日数次,可减轻鼻塞症状。

  本文作者/桑秀娟

  名誉主编/王景阳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七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