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防病治病 >

老人头部外伤要一查到底

2019-05-22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老年人如果出现头部发沉、发胀,肢体活动不利,尤其有轻微头部外伤史,要及时就医。

  世界医疗网(北京)李海清报道 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顾洪库提醒,老年人头部外伤要当心慢性硬膜下血肿。

  日前,一位69岁老年男性患者前来就医,自诉两个月前骑自行车摔倒,近一个多月出现步态不稳,行走时右脚拖沓,并逐渐出现全身乏力及僵硬感。通过头颅CT检查提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出血量很大,以左侧居多。于是从神经内科转入神经外科治疗,完善头颅MR检查,明确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住院期间,患者症状逐渐加重,意识朦胧,急诊在全麻下行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术中左侧引流出陈旧性血液量约80ml,右侧引流出陈旧性血液体量约40ml,术后患者右侧肢体活动明显好转,活动自如,意识很快清醒。持续引流2天后,复查头颅CT,血肿清除,术后第3天拔出穿刺针,患者目前已治愈出院。

  慢性硬膜下血肿好发于老年人,是外伤3周以后出现的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血肿增大缓慢,一般在2~3周后,由于脑直接受压和颅内压增高而出现临床症状。多数头部外伤轻微,部分缺乏外伤史。早期临床表现症状轻微,血肿达到一定量后症状迅速加重。临床上在经影像检查确诊之前,易误诊为颅内肿瘤、颅内缺血或出血性急性脑血管病。

  顾洪库介绍,尤以老年人额前或枕后着力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较大,最易撕破自大脑表面的桥静脉,静脉窦、蛛网膜粒或硬膜下肿瘤一旦受损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引起硬脑膜内层炎性反应形成包膜。新生包膜产生组织活化物质进入血肿腔,使局部纤维蛋白溶解过多,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后者的抗血凝作用,使血肿腔内失去凝血功能,导致包膜新生的毛细血管不断出血及血浆渗出,从而使血肿扩大。患者常于伤后1~3个月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癫痫发作和精神失常等症状,老年人以痴呆、精神异常和锥体束征阳性多见。

  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方式有钻孔冲洗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两种,北京华信医院神经外科从2007年7月开始,应用特制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针进行微创穿刺清除各种颅内血肿1000余例。年龄小的十几岁,年龄大的100多岁,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特别适用于高龄患者,创伤小、痛苦轻,术后头皮看不到任何伤口,临床效果显著。

  值班编辑/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