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搜索 > 妇产科 > 子宫内膜异位症 >
【病因】
异位子宫内膜来源至今尚未阐明,目前主要学说及发病因素有:
1.异位种植学说 1921年Sampson首先提出经期时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可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于卵巢和邻近的盆腔腹膜,并在该处继续生长、蔓延,形成盆腔内异症,也称为经血逆流学说,多数临床和实验资料均支持这一学说:①70%~90%妇女有经血逆流,在经血或早卵泡期的腹腔液中,均可见存活的内膜细胞。②先天性阴道闭锁或宫颈狭窄等经血排出受阻者发病率高。③医源性内膜种植,如剖宫产后腹壁瘢痕或分娩后会阴切口出现内异症,可能是术时将子宫内膜带至切口直接种植所致,患者有多次宫腔手术操作史(人工流产、输卵管通液等)亦不少见。④动物实验能将经血中的子宫内膜移植于猕猴腹腔内存活生长,形成典型内异症。种植学说虽被绝大多数学者接受,但无法解释在多数育龄女性中存在经血逆流,但仅少数(10%~15%)女性发病。
子宫内膜也可以通过淋巴及静脉向远处播散,发生异位种植,是子宫内膜异位种植学说的组成部分。不少学者在光镜检查时发现盆腔淋巴管、淋巴结和盆腔静脉中有子宫内膜组织,提出子宫内膜可通过淋巴和静脉向远处播散。临床上所见远离盆腔的器官,如肺、四肢皮肤、肌肉等发生内异症,可能就是内膜通过血行和淋巴播散的结果。该学说无法说明子宫内膜如何通过静脉和淋巴系统,而盆腔外内异症的发病率又极低。
2.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卵巢表面上皮、盆腔腹膜均是由胚胎期具有高度化生潜能的体腔上皮分化而来,Mayer提出体腔上皮分化来的组织在受到持续卵巢激素或经血及慢性炎症的反复刺激后,能被激活转化为子宫内膜样组织。但目前仅有动物试验证实,小鼠卵巢表面上皮可经过K-ras激活途径直接化生为卵巢内异症病变。
3.诱导学说 未分化的腹膜组织在内源性生物化学因素诱导下,可发展成为子宫内膜组织,种植的内膜可以释放化学物质诱导未分化的间充质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组织。此学说是体腔上皮化生学说的延伸,在兔动物实验中已证实,而在人类尚无证据。
4.遗传因素 内异症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某些患者的发病可能与遗传有关。患者一级亲属的发病风险是无家族史者的7倍,人群研究发现单卵双胎姐妹中一方患有内异症时,另一方发生率可达75%。子宫内膜异位组织中存在非整倍体(11,16,17)、三倍体(1,7)、单倍体(9,17)以及片段丢失(1p,22q,5p,6q,70等)染色体异常。此外,有研究发现内异症与谷胱甘肽转移酶、半乳糖转移酶和雌激素受体的基因多态性有关,提示该病存在遗传易感性。
5.免疫与炎症因素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调节异常在内异症的发生、发展各环节起重要作用,表现为免疫监视功能、免疫杀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减弱而不能有效清除异位内膜。研究还发现内异症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色素瘤及某些HLA抗原有关,患者的IgG及抗子宫内膜抗体明显增加,表明其具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征。还有证据表明,内异症与亚临床腹膜炎有关,表现为腹腔液中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物质增加,从而促进异位内膜存活、增殖并导致局部纤维增生、粘连。
6.其他因素 国内学者提出"在位内膜决定论",认为在位子宫内膜的生物学特性是内异症发生的决定因素,局部微环境是影响因素。内异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的特性如粘附性、侵袭性、刺激形成血管的能力均强于非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环境因素也与内异症之间存在潜在联系,二英在内异症发病中有一定作用。血管生成因素也可能参与内异症的发生,患者腹腔液中VEGF等血管生长因子增多,使盆腔微血管生长增加,导致异位内膜易于种植生长。异位内膜除自分泌雌激素外,还可削弱对局部雌激素的灭活作用促进自身增殖。此外,异位内膜细胞凋亡减少也可能与疾病进程有关。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