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器官(或组织)从一个个体移植到另一个个体,由于同种的不同个体间遗传学上的不同,会发生一系列的细胞和分子反应,受者的免疫系统针对外来抗原,经过识别、活化、增殖分化发挥免疫效应,导致移植物被排斥。一般来说,针对移植器官外宋抗原,是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的免疫应答。
一、肾移植排斥反应的监测
肾移植排斥反应就是受者体内对移植肾抗原所发生的一系列细胞和体液性免疫反应,这两个免疫反应出现的时间和程度不同,移植肾组织病理变化也不同,体液免疫反应表现为血管病变为主,细胞免疫反应以肾间质免疫活性细胞浸润和间质水肿为主。
(一)超急性排斥反应
肾移植时,在术中发生HAR,已经恢复血循环后变硬变红并伴输尿管间歇性蠕动的移植肾突然变软呈青紫色以及输尿管蠕动消失,尿液分泌停止,继而出现斑点状坏死,动脉搏动良好而肾静脉内空虚,HAR半数以上发生在术中开放血流30分钟内。如在术后24~48h内发生HAR,受者表现为无尿或由少尿突然变为无尿或血尿,移植区会出现剧烈疼痛、伴之高热和寒战,移植物功能完全丧失,血肌酐和尿素氮持续升高,任何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严重者移植肾自发性破裂,血压升高。超急性排斥反应多为不可逆性的,一旦发生,必须立即切除移植肾。近年来研究报道,经过全身淋巴组织照射、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等治疗方法,在行肾移植术前使PRA滴度降低或消失,可明显降低超急性排斥反应。
(二)加速性排斥反应
加速性排斥反应大多数发生在肾移植术后4周内,也有报道发生在术后3~52天,甚至数月或数年,发生越早,排斥反应程度越严重。肾移植术后3~5天,尿量明显增多后再突然减少或无尿,血肌酐下降后再升高,出现高热、寒战,血尿、蛋白尿增多,肾脏肿胀伴疼痛,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或减少,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持续阳性,均提示出现加速性排斥反应。
(三)急性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一般发生在移植术后1周~2个月内,也可发生于移植后任何时期。急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术后发生最多、造成移植肾损伤的主要免疫性因素,目前其发生率占肾移植受者的20%~40%。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是在异抗原刺激下T细胞的活化、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的产生和致敏T细胞大量的克隆繁殖。目前研究的重点是T细胞活化与增殖以及IL-2与IL-2R在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1.常规检测项目
(1)尿量:尿量明显减少常常是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最早出现的症状,是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指标。对突然少尿(减少原来30%以上)的患者,在排除血容量不足或者利尿剂效果差等其他原因后,必须高度怀疑。
(2)血清肌酐:该项指标是诊断急性排斥反应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指标,血清肌酐升高是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诊断依据之一。但在排斥反应早期,血清肌酐表现不明显,在抗排斥反应后,血清肌酐才升高,急性排斥反应完全控制后方逐渐降至正常。若血清肌酐比原测定值升高超过40gmol/L以上或超过25%以上则提示有急性排斥反应的可能性,如果连续2d血清肌酐值持续升高更应引起重视。对于可疑发生或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对血清肌酐持续动态监测,以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
(3)尿常规:急性排斥反应时,出现蛋白尿和血尿或者蛋白尿和血尿增多,需动态监测。特别是尿淋巴细胞增多(15%以上),尿沉渣镜检还可见上皮细胞管型、淋巴细胞混合管型时,提示急性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但感染和药物等会对明确诊断造成一定影响。
(4)血常规:在急性排斥反应早期可以出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升高伴毒性颗粒、淋巴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碱性粒细胞出现、血小板减少,血细胞比容下降等,但并不是所有排斥反应均出现以上变化,少数可在正常范围,或降低。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