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胰腺炎的实验诊断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30%患者临床经过凶险。总体病死率为5%~10%。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正常值上限3倍,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或无形态改变,排除其他疾病者。可有或无其他器官功能障碍。少数病例血清淀粉酶活性正常或轻度增高。
(一)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在诊断急性胰腺炎中的重要地位。持续性中上腹痛、血清淀粉酶增高、影像学改变,排除其他疾病,可以诊断本病。
1.患者常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常出现休克症状。
2.临床生化检查常见患者血清及尿中淀粉酶及脂肪酶含量升高,可见患者血中的钙、钾、钠离子水平下降。
3.放射影像学检查,如腹部B超、增强CT扫描等可作为辅助性诊断指标。
(二)实验室诊断
1.淀粉酶 血清淀粉酶测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尿淀粉酶变化仅作参考,血清淀粉酶活性高低与病情不呈相关性。急性胰腺炎发病的8~12小时血清淀粉酶开始升高,可为参考值上限的5~10倍,12~24小时达高峰,可为参考值上限的20倍,2~5天下降至正常。如超过500单位即有诊断意义。尿淀粉酶在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升高,达峰值时间较血清慢,当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后,尿淀粉酶可持续升高5~7天,故在急性胰腺炎的后期测尿淀粉酶更有价值。当血清淀粉酶升高而P-同工酶不高时可除外急性胰腺炎的诊断。血清淀粉酶持续增高要注意:病情反复、并发假性囊肿或脓肿、疑有结石或肿瘤、肾功能不全、巨淀粉酶血症等。要注意鉴别其他急腹症引起的血清淀粉酶增高。
2.脂肪酶 血清脂肪酶活性测定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尤其当血清淀粉酶活性已经下降至正常,或其他原因引起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血清脂肪酶活性测定有互补作用。同样,血清脂肪酶活性与疾病严重度不呈正相关。
3.其他项目 包括白细胞,血糖,肝功能,血钙、血气分析及DIC等指标异。暂时性血糖升高(>10mmol/L)反映胰腺坏死,表示预后严重。暂时性低钙血症与临床严重程度平行。患者多有轻重不等的脱水,呕吐频繁可有代谢性碱中毒。重症者脱水明显并出现代谢性酸中毒,伴血钾、血镁和血钙下降,血钙低于1.75mmol/L时将出现手足抽搐,可见于出血坏死性胰腺炎。C反应蛋白(CRP),发病72h后CRP>150mg/L提示胰腺组织坏死。动态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增高提示预后不良。
二、慢性胰腺炎的实验诊断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胰腺组织和功能的持续性、永久性损害。胰腺出现不同程度的腺泡萎缩,胰管变形、纤维化及钙化,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胰腺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障碍,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早在1963年3月的马赛会议把胰腺炎分为四种类型:①急性;②复发性急性;③慢性复发性;④慢性。以后1988年马赛-罗马会议又把慢性胰腺炎按其病理变化分为慢性阻塞性、慢性钙化性和慢性炎症性3个类型。由于这类患者在临床上不易取得胰腺组织活检,故这样的分类对临床帮助不大。以后Owyang提出按病因可分为酒精性、胆道疾病相关性、遗传营养不良性、外伤或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后、甲状旁腺功能充进高钙血症性及其他等六种类型。我国学者则提出反复发作型、脂肪痢型及无症状型三种临床分类,似在临床上对指导治疗有一定帮助,但仍未能解决复发性急性及慢性反复发作性胰腺炎未出现胰功能不全临床表现时的临床区别。慢性胰腺炎新的分类,称为"TIGAR-O",首次将基因突变归入了慢性胰腺炎的分类。
(一)诊断依据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