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诊疗技术 > 诊断技术 >

中枢神经系统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实验诊断

2014-09-17   浏览量:  文章来源: 未知

核心提示: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系指各种病原体侵犯CNS实质、被膜及血管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系指各种病原体侵犯CNS实质、被膜及血管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疾病。根据感染的部位可分为:①脑炎、脊髓炎或脑脊髓炎:主要侵犯脑和(或)脊髓实质;②脑膜炎、脊膜炎或脑脊膜炎:主要侵犯脑和(或)脊髓软膜;③脑膜脑炎:脑实质与脑膜合并受累。根据发病情况及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根据特异性致病因子不同,有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和脑寄生虫病之分。

  一、细菌性脑膜炎

  细菌性脑膜炎是由细菌引起的脑膜炎症。80%的细菌性脑膜炎由以下三类细菌感染所致,即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5岁以下的孩子最容易发生此症。它通常都以散发病例出现。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细菌性脑膜炎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主要症状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流脑的病情复杂多变,轻重不一,一般可有三种临床表现,即普通型、暴发型及慢性败血症型。普通型占全部病人的90%左右,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及脑膜炎期三个阶级。

  【实验诊断】

  根据起病的发热、头痛、呕吐,查体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压力升高、白细胞明显升高,即应考虑本病。确诊须有病原学证据,包括脑脊液细菌涂片检出病原菌、血细菌培养阳性等。

  1.常规实验室检测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贫血常见于流感杆菌脑膜炎。

  (2)血培养:早期、未用抗生素治疗者可得阳性结果。能帮助确定病原菌。

  (3)咽拭子培养:分离出致病菌有参考价值。

  (4)瘀点涂片:流脑患儿皮肤瘀点涂片查见细菌阳性率可达50%以上。

  2.脑脊液检测

  (1)常规:可见典型化脓性改变。脑脊液外观混浊或稀米汤样,压力增高。镜检白细胞甚多。

  (2)生化:糖定量不但可协助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还能反映治疗效果。蛋白定性试验多为强阳性,定量每在1g/L以上。

  (3)细菌学检测:将脑脊液离心沉淀,作涂片染色,常能查见病原菌,可作为早期选用抗生素治疗的依据。

  (4)免疫学检测:①抗体(特定的抗血清)检测脑脊液中的抗原(如可溶性荚膜多糖),特异性高,常用作流脑快速诊断,也用以检测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等;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正常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量很低,IgM缺乏,细菌性脑膜炎患儿IgM明显增高,如大于30mg/L,基本可排除病毒感染;脑脊液LDH检测,细菌性脑膜炎病儿LDH值明显升高。

  二、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结核病。

  【临床表现】

  TBM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TBM发病通常有两个过程,首先是细菌经血播散后在脑膜和软脑膜下种植,形成结核结节;其后结节破溃,大量结核菌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TBM发病。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由于疾病的慢性过程使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发热、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是一组TBM早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通常持续1~2周;检测可有颈强直及Kernig征。

  2.颅内压增高在早期由于脑膜、脉络丛和室管膜炎性反应,脑脊液生成增多,蛛网膜颗粒吸收下降,形成交通性脑积水,颅内压多为轻、中度增高;晚期蛛网膜、脉络丛粘连,呈完全或不完全性梗阻性脑积水,颅内压多明显增高,表现头痛、呕吐和视盘水肿。严重时出现去脑强直发作或去皮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