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测获得全面而准确的临床资料,再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实验室和特殊检测。病原学的检测及病原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病原学检测临床应用
细菌是一大类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的原核细胞生物,各种细菌都有一定的形态、染色特性、生化反应和抗原结构。通过对标本直接显微镜检测、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病原菌的抗原检测、核酸检测和细菌感染后机体免疫应答产物的测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对细菌感染性疾病可作出及时、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在检测项目中,尤以细菌分离培养鉴定为主,在无菌标本中检测到细菌,则此细菌为感染的病原,如血液中检测到细菌,诊断为败血症;脑脊液中查到细菌即为细菌性脑膜炎。存在有正常菌群的标本中检测到细菌,应区分是正常寄居的菌群还是致病的细菌,常需作细菌定量计数,根据细菌数量判断是否为感染病原菌,如尿液中分离到革兰阴性杆菌,若定量在105cfu/ml以上,则为尿路感染。
显微镜检测、分离培养、血清学试验、生化鉴定和PCR核酸检测等是细菌感染诊断的基本方法。按送检标本种类及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分组成不同的检验方法:
1.无菌性标本(血液、脑脊液、体腔渗出液),采用显微镜检测培养及直接药敏试验可作出病原学诊断。
2.脓血便,采用革兰染色无诊断意义,用标记抗体染色镜检获初步报告,再经选择培养基分离培养,挑取可疑菌落作玻片血清凝集,阳性者可初步鉴定,再用配套生化反应可作出最后报告。
3.尿液标本,显微镜检测可初步估计细菌菌量,作出初步诊断,再经分离培养鉴定后和菌落定量计数可作出病原学诊断。
4.痰标本,采用显微镜检测,判定是否为合格标本,若为合格标本作分区划线接种,检出致病性菌落,再进行鉴定和药敏。
5.对临床指征明确,只为获得病原学证实的细菌,常采用针对某一种细菌检验程序。
为保证细菌感染正确诊断,必须遵循下述细菌感染诊断原则:①要求医师和检验师的密切配合,不应停留在化验单往来;②重视检验标本的采集和送检;③重视检验过程的阶段性和连续性;④检验程序需有针对性和综合性。通过病原学检测尽早查明感染菌、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提供恰当的治疗方案,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感染传播所造成的危害。
二、抗生素敏感试验的临床应用
由于近年来人口老化、免疫损害宿主的增多、重症监护医学的发展、大量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使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了一些难处理的细菌感染问题,有些细菌目前几乎无药可治,并且有些细菌的耐药性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因此充分认识这些细菌的特点,正确选择抗菌药物,对于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
对于感染性疾病应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敏感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
临床常见耐药病原菌的抗菌药物选择:
(一)肺炎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感染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应根据肺炎链球菌耐药水平的不同选择抗生素。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对青霉素敏感的肺炎链球菌(PSSP)引起CAP,应首选青霉素G或阿莫西林。对青霉素中介的肺炎链球菌(PISP)引起的CAP,青霉素和氨基青霉素类抗生素仍是可供选择的药物,但必须增大剂量。对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PRSP)引起的CAP,应选择头胞噻肟、头孢曲松、氟喹诺酮类药物或万古霉素,必要时可联合用药。
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虽然我国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但是对于老年和重症CAP患者,大环内酯类联合β-内酰胺类药物可同时覆盖细菌与非典型致病菌,有利于感染的迅速控制。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