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世纪开始,陆续有不同的移植实验出现。20世纪中期人们陆续开展了人类肾、肝、肺、脾、胰腺、心脏、小肠、造血干细胞等同种器官移植,此后,器官移植进入临床快速发展阶段。移植物(graft)指被移植的细胞、组织或器官。提供移植物的个体为供者(donor)。接受移植物的个体称受者或宿主(recipient or host)。若移植物取自自身称为自体移植(autotransplantation),同种异体/异基因移植(allotransplantation)指同种内遗传基因不同的个体间移植,临床移植多属此类型,这种移植常出现排斥反应。
移植排斥反应(transplantation rejection)是针对移植抗原产生免疫应答,从而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或受者机体损害的过程。排斥反应有两种类型: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HVGR)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临床上多见是前者。根据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免疫损伤机制和临床表现等,排斥反应可分为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HAR)、加速性排斥反应(accelerated rejection)、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iection)和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reiection,CR)。超急性排斥反应是指发生在移植物血管吻合、血液循环恢复后几分钟至术后48h内的不可逆性体液排斥反应,一般在术后24h内发生。加速性排斥反应是发生在移植术后3~5d的剧烈排斥反应,临床病程进展快,移植器官功能迅速丧失。急性排斥反应是发生在移植术后几天至数月内,是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最常见的一种排斥反应,早期由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后期体液反应也参与其中。慢性排斥反应是发生在移植术后几个月至1年以后出现,主要由宿主抗移植物的免疫应答机制介导移植物慢性损伤而引起。
器官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是导致移植物丧失功能的主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随着免疫抑制剂开始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但仍是排斥反应中最常见的类型。伴随着配型技术的不断改进,超急性排斥反应已经很少发生。加速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发生的时间及临床表现均介于急性排斥反应和超急性排斥反应之间。慢性排斥反应一般发生于手术6个月以后,是目前影响移植物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
及时早期的对器官移植供受者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明确判断是保证移植成功的有效方法。移植前后的部分常规检查离不开临床检验。与器官移植相关的常规检测项目包括血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出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免疫学;细菌学、真菌、病毒检测等。移植术前相关检测的检测项目包括ABO血型抗原、HLA组织配型、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交叉配型等。移植术后相关的检测项目包括PRA、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细胞因子、免疫抑制剂药物浓度监测等。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