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骨营养不良(renal osteodystrophy,ROD)是由于慢性肾脏疾病引起矿物质和骨代谢的异常,包括骨转换异常、骨密度下降、骨结构异常并伴有骨痛、骨骼变形、骨折等。
肾性骨病包括肾性骨营养不良、透析性骨病、肾小管酸中毒、范科尼综合征(Fanconi syndrome)等类型。
一、肾性骨营养不良
肾性骨营养不良的病因主要是由于钙磷代谢异常、维生素代谢异常、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铝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所致。骨活检是诊断和分类肾性骨营养不良的金标准,根据组织学、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将本病分为高转换骨病、低转换骨病和混合型骨病。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骨痛、骨畸形、肌病(肌肉无力、手足抽搐、肌肉痉挛等)、全身血管和组织钙化以及病理性骨折。
骨组织活检是肾性骨营养不良唯一可靠的诊断依据。
高转换骨病表现为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活动增强,骨骼的吸收和构建过程加快,严重者出现纤维性骨炎。
低转换骨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PTH过度抑制,使骨转换率明显下降。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均减少,纤维成分缺少,矿物沉积下降和矿化时间延长,成骨率下降。多见于慢性肾病终末期尤其是透析患者。
混合型骨病往往表现出高转换骨病和低转换骨病的共同特征。
【实验诊断】
(1)血钙一般正常或偏低,有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出现高血钙,血磷正常或升高。
(2)ALP大多正常。若ALP升高,可诊断为高转换骨病,ALP下降有助于判断低转换骨病。
(3)慢性肾衰竭时维生素代谢异常,主要是1,25(OH)2D3减少,肠钙吸收减少导致低血钙,发生成人骨软化症或儿童佝偻病。
【评价】
(1)当iPTH高于正常值3.5倍时,高转换骨病的阳性预期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为97%;但iPTH下降却不能区别低转换骨病与正常转化骨骼。
(2)肾性骨病患者骨转换标志物水平会有异常。尿吡啶啉和肾功能水平密切相关;透析患者骨钙素水平高于非透析患者。这些指标的应用有助于评估患者骨代谢状况。
(3)DXA测定骨密度显示患者骨密度明显降低,提示骨量下降。但是DXA主要用于骨质疏松时的骨密度测定,尚未建立用于肾性骨营养不良的评价和治疗体系。
二、透析性骨病
透析性骨病是指肾衰竭透析患者所伴有的钙磷代谢紊乱和骨病,主要致病因素包括钙磷代谢紊乱、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活性维生素D缺乏以及透析所致的铝中毒、β2微球蛋白淀粉样物质在骨中的沉积。
(一)高转换型骨病
主要是由于肾衰时磷潴留和低血钙以及1,25(OH)2D3合成不足使PTH分泌增加,引发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骨吸收增加、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均活跃的高转换型骨病。
(二)低转换型骨病
包括铝相关性骨病和无动力型骨病。前者是由于治疗(长期服用铝磷结合剂或透析)导致高铝血症,铝在骨组织中沉积并与骨胶原蛋白结合,干扰了骨的正常矿化,并使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数量减少和活性降低;后者则可能由于透析液含钙过高、口服碳酸钙或糖尿病抑制PTH,导致骨转换率降低。
(三)混合型骨病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骨病同时存在。
(四)β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骨关节炎
慢性肾功能不全时β2微球蛋白通过肾脏排泄减少而在血液中蓄积,透析液中内毒素污染、补体激活以及白介素1升高等而致的炎症反应均可使血中β2微球蛋白升高而沉积于骨、关节等处。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