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高辛的治疗浓度监测
目前临床使用的强心苷类有毒毛花苷K(stro-phanthin K)、去乙酰毛花苷(deslanoside)即西地兰(cedilanid)、地高辛(digoxin)、洋地黄毒苷(digitoxin)等。其中前两者因极性高,口服难以吸收,仅有注射剂型,注射后起效快,消除也快,作用维持时间短,故仅供急症短期使用,一般不需进行TDM。洋地黄毒苷可口服,但起效慢,·消除也慢,一旦中毒很难解救,现临床少用。而地高辛既可口服,起效及作用维持时间又介于前两类之间,故在需长期使用强心苷时,一般均选地高辛。
地高辛由于其生物利用度及药动学的个体差异大,治疗窗范围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临床中极易发生中毒反应或剂量不足,因此在临床上使用地高辛时需要进行TDM。
(一)地高辛的药效学及药动学特征
1.药效学特征 治疗浓度的强心苷可轻度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胞内Na+增多,发生2Na+←→Ca2+交换增多,使胞内Ca2+浓度升高,Ca2+触发的兴奋-收缩耦联增强,产生正性肌力作用,增加心输出量,降低窦性节律,减慢房室传导等作用。用于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心房纤颤及心房扑动等。主要毒性反应包括消化道症状、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及心脏毒性反应。心脏毒性反应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往往导致死亡,其临床表现与其治疗疾病的原有症状难以区分。强心苷类药物的治疗作用及毒性反应均呈血药浓度依赖性。
地高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成人血清治疗浓度参考范围较长期均规定为0.8~2.0ng/ml,但当血清浓度超过1.5ng/ml便有部分病人出现毒性反应,而超过2.0ng/ml后,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呈指数式急剧增加。由于现推荐地高辛每日用药一剂的方法,加之前述体内分布特点,其TDM多在达稳态后的某次用药前取血测定,即监测(Css)min,确保心肌浓度与血药浓度比值恒定。因此,主张其(Css)min的参考范围为0.5~0.8ng/ml更合适。
但治疗心房纤颤和心房扑动时,多数病人可耐受2.0ng/ml甚至更高的血药浓度。因为此时轻度中毒所致的房室传导阻滞和心房肌节律性升高,有利于减慢心室率而发挥治疗作用。此外,儿童对地高辛的毒性作用有较高耐受性,在血药浓度≤3.5ng/ml时,较少发生毒性反应。
2.药动学 地高辛以片剂和酊剂供口服,在胃肠道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片剂的F约60%~80%,酊剂可达80%~100%,个体差异较大。我国仅用片剂,影响片剂生物利用度的主要因素是地高辛颗粒大小和溶出度。因此,对长期使用地高辛者,应尽量用同一厂家同批号的产品。地高辛片剂口服后的tp2~3h,血浆蛋白结合率约25%。其分布属二室模型,约8~12h进入消除相。地高辛在体内主要分布在肾、心、肝等脏器中,心肌浓度约是血清浓度的15~30倍以上,但只有在分布达到平衡后的消除相,心肌等组织与血清浓度的比值才较恒定。故取样时间应在消除相内(服药后12h以上)。V约5L/kg体重。
地高辛消除属一级动力学,消除半衰期成人约40h(30~51h),儿童约30h(11~50h)。60%~90%以原型经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排泌。仅有约10%在体内通过氢化、水解、结合反应代谢。另有约7%处于肠-肝循环。但在肾功能减退时,代谢及肠-肝循环比率可明显升高,并可使消除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显著升高。
(二)地高辛的血药浓度监测方法及评价
地高辛进行TDM的方法主要有免疫学方法和色谱法,其中免疫学方法在临床使用更为普遍。地高辛的主要代谢产物是:异羟洋地黄毒苷配基,异羟基洋地黄毒苷,异羟基洋地黄毒苷配基双洋地黄毒糖苷等。因为各种检测方法抗体特异性不同,不同试剂盒中地高辛的代谢产物发生交叉反应性变异很大。因此,采用免疫学方法进行地高辛的TDM时,应详细了解各种影响因素。
HPLC检测相对更为特异,其检测获得的血清中地高辛浓度,往往低于相应地高辛免疫测定法得到的浓度。在患有心血管疾病,但无肾脏疾病、肝脏疾病或糖尿病的患者中,免疫学方法所得结果与色谱法获得结果相当;但对于具有肾脏疾病、肝脏疾病或糖尿病的患者,免疫学方法获得的结果则明显高于色谱法约0.3~1.1ng/ml。目前检测地高辛的参考方法仍是HPLC/MS或HPLC/MS/MS。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