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是临床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是基因缺陷所致的儿童最常见的致死性肌 肉疾病,进行性肌肉萎缩和腓肠肌假性肥大是其主要特征。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贝克肌营养不良(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和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发病率为1/30000男性,DMD发病率为1/3500活产男婴。DMD/BMD属X-连锁隐性遗传病,符合经典 孟德尔遗传规律,男性发病,女性传递,女性可携带异常基因但不发病。由于交叉遗传,不存在从男性向男性传递,男性的致病基因只能从母亲传来,将来只能传给女儿。患者的同胞、舅舅、外甥、姨表兄弟常常为本病患者。
二、临床表现
DMD患者多于5岁前发病,近半数患者在学会 行走时就出现本病的表现,步态异常,摇摆,俗称鸭步。学会行走或跑步后,易跌倒,不愿行走或跑步及登楼。站立时脊髓前凸,腹部挺出,两足撇开。病情进行性 发展,摇摆和步态蹒跚日益明显,行走、跑步和上楼日益困难,由仰卧位起立时非常困难,必先翻身俯卧,再双手攀缘两膝,需俯身以手支撑膝盖逐渐向上才能完成 起立动作(Gower征)。随病情进展,肌营养不良症状越来越重,肩胛带肌受累松弛,呈游离肩;前锯肌和斜方肌萎缩无力,两臂前推或上举时,出现翼状肩, 上肢无力。腱反射减弱,直至消失。累及心脏的患者,可出现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部分病例可有轻度的非进行性的智力障碍。12岁左右丧失独立行走能力,20 岁左右由于循环和呼吸衰竭而死亡,活到25岁的患者不到25%。BMD发病年龄较晚,常在10岁以后起病,病情较DMD轻,发病人数较DMD少。BMD患 者的细胞能产生抗肌萎缩蛋白,但结构异常或量不足。临床表现类似于DMD,但症状较轻,进展缓慢,病程长,12岁时仍能行走,一般在出现症状后15~25 年才丧失独立行走能力,心肌受累和智能障碍较少见,寿命可达30~50岁。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