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代谢异常涉及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代谢紊乱。检测血糖、糖代谢中间产物以及调节糖代谢的相关激素,可用于糖代谢紊乱性疾病的诊断或辅助诊断。
一、葡萄糖的检测
临床上所说的血糖(blood glucose)就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葡萄糖是六碳单糖,分子式C6H12O6,D构型。血液中的葡萄糖为α和β两种构型的衡态混合物。葡萄糖是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能量来源和代谢中间物。血液葡萄糖水平受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皮质醇、生长激素等的调节。其检测常用的酶法,包括葡萄糖氧化酶法、己糖激酶法和葡萄糖脱氢酶法。
【临床意义】
(1)升高:见于①糖尿病:如1型、2型及其他类型糖尿病;②内分泌疾病:如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胰高血糖素瘤等;③应激性高血糖:如颅脑损伤、颅内压增高、脑卒中、心肌梗死等;④药物影响:如噻嗪类利尿药、口服避孕药;⑤肝源性血糖升高:如严重的肝病变,导致肝脏功能障碍,使葡萄糖不能转化为肝糖原贮存而出现餐后高血糖;⑥胰腺病变:如胰腺炎、胰腺癌、胰外伤、胰大部分切除等;⑦其他病理性升高:妊娠呕吐、脱水、缺氧、窒息、麻醉等;⑧生理性增高:如餐后1~2小时、高糖饮食、情绪激动;⑨医源性因素;如大量服用激素等。
(2)降低:见于①胰岛素分泌过多:如胰岛B细胞增生或肿瘤、胰岛素瘤、口服降糖药等;②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缺乏;③肝糖原贮存缺乏:如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肝病时;④其他:如长期营养不良、长时间不能进食的疾病、急性酒精中毒等;⑤生理性低血糖:如饥饿、剧烈运动等。
【评价】
葡萄糖测定的常规方法是葡萄糖氧化酶法,参考方法是己糖激酶法。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正常人服用一定量葡萄糖后,血糖浓度暂时升高,由于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多,促使大量葡萄糖合成肝糖原贮存,使血糖在短时间内即降至空腹水平,此现象称为耐糖现象。当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引起糖代谢失常时,口服或注射一定量的葡萄糖后,血糖急剧升高(可明显升高或升高不明显),但在短时间不能降至原有水平,此称为耐糖异常或糖耐量减退(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IGT反映了负荷状态下机体对葡萄糖处理能力的减弱。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定血糖水平,称为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
【临床意义】
(1)糖尿病诊断的依据:因采用单纯血糖检测诊断糖尿病会遗漏大约30%的患者,因此,负荷后的血糖检测是临床糖尿病诊断的依据之一。
(2)糖代谢紊乱阶段的指示:糖代谢紊乱的发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可分为不同阶段,通过OGTT可以监测糖代谢是处于正常、糖尿病前(prediabetes)状态或是糖尿病。
【评价】
(1)糖尿病诊断首先推荐空腹血糖,在下列情况下建议OGTT:①诊断妊娠糖尿病;②确定IGT;③FBG正常而又糖尿病症状,怀疑有糖尿病者。
(2)OGTT结合FPG可协助确定糖尿病的相关状态:①正常糖耐量:FBG≤5.6mmol/L,并且2h-PG< 7.8mmol/L;②空腹血糖受损(IFG):FPG≥5.6mmol/L,但< 7.0mmol/L;③糖耐量减退(IGT):2h-PG≥7.8mmol/L,但< 11.1mmol/L;④糖尿病:FBG≥7.0mmol/L或2h-PG≥11.1mmol/L。目前认为糖耐量受损是任何类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中间阶段,对糖耐量受损人群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可防止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三、糖化蛋白检测
血液中的糖(主要是葡萄糖)可以和蛋白质中氨基酸残基上的游离氨基形成席夫碱,由于席夫碱中存在有C=N双键,因此,带此双键的分子发生分子重排反应,转换为酮基,再次烯醇化,并脱氢形成二羰基化合物。多个类似的分子还可发生交联反应,因为这一连串过程是渐进性的,最后得到的一组产物称为渐进性糖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由此生成的蛋白称为糖化蛋白(glycation proteins)。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