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诊疗技术 > 诊断技术 >

肝吸虫病的实验诊断

2014-09-18   浏览量:  文章来源: 未知

核心提示: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肝吸虫病是肝吸虫成虫寄生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虫卵随胆汁入肠,由粪便排出体外,落入池塘;被淡水螺吞食,在螺体内发育形成尾蚴而出螺体,再侵入淡水鱼或小虾肌肉内,即成囊蚴。人或其他肉食或杂食动物吞食带囊蚴的鱼虾,即被感染。本虫于 1874 年首次在印度发现, 1908 年在我国证实该病存在。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如中国、日本、朝鲜、越

        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肝吸虫病是肝吸虫成虫寄生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虫卵随胆汁入肠,由粪便排出体外,落入池塘;被淡水螺吞食,在螺体内发育形成尾蚴而出螺体,再侵入淡水鱼或小虾肌肉内,即成囊蚴。人或其他肉食或杂食动物吞食带囊蚴的鱼虾,即被感染。本虫于1874年首次在印度发现,1908年在我国证实该病存在。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如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在我国除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等未发现外,其他省均有不同程度流行。华支睾吸虫的感染无性别、年龄和种族之分,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的关键是当地人群是否有生吃或半生吃鱼肉的习惯。

  【临床表现】

  华支睾吸虫病的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受损。临床表现视感染的轻重而异。轻者无明显症状,一般起病缓慢,首先出现消化系统症状,肝区不适、隐痛、肝脾肿大。急性感染病例潜伏期短、起病急、肝区疼痛、肝肿大及压痛、轻度黄疸以及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血沉加快、SGPT及转氨酶增高等,常被误诊为急性肝炎、胆道感染、急性肠炎。严重感染者有头晕、失眠等神经症状和消瘦、水肿、贫血等。长期重复感染的病例,最后可致门脉性肝硬化,出现腹壁与食管静脉曲张、脾肿大、腹水等,以及肝功能受损而造成白蛋白降低、腹水、水肿、黄疸和肝昏迷等症状。由于长期胆汁瘀滞,偶可发生胆汁性肝硬化。病变常以右叶为显著。重症儿童患者可出现生长发育不良和侏儒症。

  【实验诊断】

  一、病原学检测

  粪便中找到华支睾吸虫虫卵是确诊的主要依据。一般在感染后一个月内可在大便中发现虫卵。

  1.涂片法  直接涂片法方法操作虽然简单,但由于所用粪便量少,检出率不高,因虫卵小,易于漏检。可用于虫卵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2.集卵法  集卵法包括漂浮集卵法和沉淀集卵法两类,沉淀集卵法常用水洗离心沉淀法,乙醚沉淀法。

  3.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测  引流胆汁进行离心沉淀检测也可查获虫卵。此法检出率接近100%,但技术较复杂,一般患者难以接受。临床上对患者进行胆汁引流治疗时,还可见活成虫,虫体表面光滑,卷缩有蠕动,根据形态特征,可作为诊断依据。

  【评价】

  定量透明法在大规模肠道寄生虫调查中,被认 为是最有效的粪便检测方法之一。集 卵 法检出率比直接涂片法高。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测可作为   诊断依据。但该虫卵与异形吸虫卵相似,容易造成误诊,应注意鉴别。

  二、免疫学检测

  常用的免疫诊断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T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其中ELISA法具有简便、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优点,是目前较理想的免疫学诊断方法。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捕获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常规ELISA高。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

  目前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华支睾吸虫病诊断的研究还很少。有研究用PCR技术扩增rDNA的ITS的片段,可检测粪便中的肝吸虫虫卵的存在,用于人群的检测,了解肝吸虫病的地理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