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诊疗技术 > 诊断技术 >

内脏利什曼病的实验诊断

2014-09-18   浏览量:  文章来源: 未知

核心提示:内脏利什曼病 (visceral leishmaniasis) 又称黑热病 (kala azar) ,是杜氏利什曼原虫等引起的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巨噬细胞系统,如肝、脾、骨髓、淋巴结等的巨噬细胞内而引起的内脏病变。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每年新发生的病例数约有 50 万, 90% 的病例集中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尼泊尔、苏丹、巴西和中国。内脏利什曼病的病原体主要包括: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donovani) 、婴儿利

        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又称黑热病(kala azar),是杜氏利什曼原虫等引起的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巨噬细胞系统,如肝、脾、骨髓、淋巴结等的巨噬细胞内而引起的内脏病变。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每年新发生的病例数约有50万,90%的病例集中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尼泊尔、苏丹、巴西和中国。内脏利什曼病的病原体主要包括: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婴儿利什曼原虫(L.infantum)、恰氏利什曼原虫(L.chagasi)和阿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我国主要以杜氏利什曼原虫和婴儿利什曼原虫为主。利什曼原虫的生活史有两型,即在哺乳动物宿主体内发育的无鞭毛体及白蛉体内发育繁殖的前鞭毛体。传播媒介为白蛉。易感人群为婴幼儿和新进入疫区的成人,我国黑热病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

  【临床表现】

  临床上以长期发热、淋巴结及肝脾肿大、末梢血粒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明显增高为特征。

  【实验诊断】

  实验室检测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如长期不规则发热、经抗生素及退热药治疗无效,脾大无压痛、鼻出血、贫血等特征性表现,又来自于流行区,可疑为黑热病。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若病原学检测为阴性,则进行相应的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

  一、病原检测

  1.涂片法  一般穿刺患者骨髓、淋巴结、脾脏、肝脏,或刮取皮肤结节或病损处,进行病原学检测。以骨髓穿刺物涂片、染色镜检最为常用。采用组织穿刺法抽取少量肝、脾、骨髓及淋巴结组织液作涂片,瑞氏染色后镜检,查找无鞭毛体。

  【评价】

  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为骨髓穿刺,此法简便安全、原虫检出率为80%~90%;淋巴结穿刺最为安全,但检出率较低,约为46%~87%,但是对治疗后复查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患者经治疗后,淋巴结内原虫消失较慢的缘故;脾穿刺检测检出率最高,可达90.6%~99.3%,但穿刺技术要求高,以避免脾脏损伤。肝脏穿刺检出率不如脾脏高,仅76.9%~95.0%。但以上方法都易漏诊且给患者带来痛苦,尤其对婴幼儿更不适用,安全性低。在合并感染HIV病人中,外周血涂片气管肺泡灌洗液、胸腔积液、口、咽、胃和小肠的活检组织中均可查到原虫。

  2.培养法  在无菌操做下取穿刺液接种于NNN培养基内,22~24℃下培养,15天后取少量培养液上清置显微镜下查找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

  【评价】

  此法较涂片法更为敏感,可提高检出率,但费时较长。

  3.动物接种法  将穿刺液接种于地鼠、黄鼠等易感动物,1~2个月后取肝、脾等脏器作涂片或印片,染色镜检。镜检阳性可确诊。接种后的动物一周后会有肝、脾肿大等感染症状。接种组织中以脾脏或淋巴结为优。

  【评价】

  该法几个月后才有结果,通常不用于诊断。

  二、免疫学检验

  1.检测循环抗原  常用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实验(McAb-AST)。

  本方法是将待检者血清倍比稀释后滴加于醋酸纤维薄膜上,室温干燥,并用含明胶的缓冲液封闭,用抗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单克隆抗体为一抗,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兔抗鼠IgG为二抗进行识别后,用二氨基联苯胺为底物进行显色,检测和计算斑点面积和密度积分来判断待检血清中循环抗原的含量。

  【评价】

  本法诊断黑热病,阳性率达97.03%,假阳性仅0.2%,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均好,且具有简易易行,仅需微量血清等优点,必要时还可做定量测定。该法还具有能反映现行感染,确定是否"治愈"或"复发"的独特优点。由于病人在治疗后循环抗原于短期内消失,可用于疗效评价。近几年报道用此方法检测患者尿液中循环抗原,亦获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