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冷球蛋白(cryoglobulin)是血清中一种在低温时可发生沉淀的球蛋白。这种球蛋白的特点是在较低的温度下能从血清中沉淀析出或形成凝冻,但当温度恢复到37℃时,沉淀或凝冻可以再溶解。沉淀和溶解的可逆反应也可在体内发生。冷球蛋白本质上是免疫球蛋白,可为单一的免疫球蛋白,也可以是两种免疫球蛋白的混合物。冷球蛋白在电泳中多数在γ区带,偶尔亦可出现在β区带或β与γ区带之间。
冷球蛋白血症分为三类:Ⅰ型(单克隆型)、Ⅱ型(混合型)和Ⅲ型(多克隆型)。
Ⅰ型冷球蛋白血症中冷球蛋白可为IgM、IgG和IgA类,也可为本周蛋白。含有大量Ⅰ型冷球蛋白的大多数患者可以没有症状。一些患者有疼痛、紫癜、雷诺现象、发绀甚至溃疡形成,可能为患者的冷球蛋白在相对高的温度下发生沉淀所致。Ⅰ型冷球蛋白血症与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或MGUS有关。
Ⅱ型冷球蛋白血症一般含有IgM类M蛋白和多克隆IgG,血清蛋白电泳通常显示正常的图谱或弥散的多克隆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的特征。常发生脉管炎、肾小球肾炎、慢性感染等,常见紫癜和多关节炎。血清学检查可见肝脏功能异常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抗体阳性。
Ⅲ型冷球蛋白血症可见于许多感染和炎症性疾病患者,一般认为这种蛋白没有临床意义。
1933年,Wintrobe等首先在一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发现一种遇冷沉淀、加温后又溶解的蛋白质。1947年,Lerner等命名其为冷球蛋白。
本病常见于中年女性。
冷球蛋白血症最大特点是在低温条件下球蛋白发生沉淀,尤其在Ⅰ型冷球蛋白血症中更是重要的发病机理之一。多种因素如pH、溶剂离子强度和Ig结构特性等均可影响冷沉淀,但机理尚不清楚。免疫复合物沉积是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的主要致病机理,其在血管和组织中沉积并激活补体引起弥漫性血管炎,故常累及皮肤、肾及关节、淋巴结、肝脾和神经系统损害。患者的网状内皮系统不能有效清除免疫复合物,致使其在组织中沉积的时间延长。在这一部位,IgM的多价性使更多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聚集而致免疫复合物增多,同时局部因素如低体温及高蛋白浓度有助于这一作用;此外,由于补体被免疫复合物激活后,无调理作用,使C3、C4固定在周围组织,导致组织损伤,其他如低补体血症、红细胞表面补体受体1降低和免疫复合物本身的特征最终都使免疫复合物清除率降低,而导致严重而持久的组织损伤。
二、实验室诊断
血沉常增快,血红蛋白量降低,血小板减少,血凝障碍,免疫球蛋白增高,类风湿因子常阳性且滴度较高。血清补体减低,尤其是C4降低、抗核抗体常阳性。
冷球蛋白测定90%以上Ⅰ型和80%以上Ⅱ型患者血中冷球蛋白含量>1mg/ml,80%以上Ⅲ型患者则<1mg/ml。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