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器械 >

国家药典委员会:这25个中药要改名

2017-09-28   浏览量:  文章来源: 未知

核心提示:日前,国家药典委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中成药的名称规范问题,并确定首批25个中成药的改名事宜,相关生产企业也被通知参会,其中,被国家食药监总局局长毕井泉点名的消癌平多个剂型,均在改名之列。

  据健识局消息,日前,国家药典委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中成药的名称规范问题,并确定首批25个中成药的改名事宜,相关生产企业也被通知参会,其中,被国家食药监总局局长毕井泉点名的消癌平多个剂型,均在改名之列。

  据悉,虽此次改名涉及25个品种,不过合并其相同剂型规格后,只有一扫光、媚灵丸、艳友茶、引阳索、嫦娥加丽、宫颈癌、抗癌平、消癌平、抗癌平、宫瘤宁、宫瘤清、宫瘤消等12个品种。

  这些品种中,以抗肿瘤命名的品种较多,其中,消癌平是毕井泉直接点名的产品,牵涉的剂型种类也最多,包括片剂、颗粒、注射液、咀嚼片、糖浆等等多种剂型。食药监总局的官方网站查询信息显示,消癌平涉及到116个批文,但消癌平滴丸没有出现在列表中,所以共有115个药品需要改名。

  对于“消癌平”,毕井泉曾直接表示:消癌平消的是什么癌症呢?如果吃了这个药都能够把肿瘤消掉,那外科医生也不用做手术了,科学家也不用研究抗癌药物了,回家吃消癌平能治得了癌症吗?还有些药名存在类似的问题。这种名称,你们说不改行吗?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辨别的能力,不是所有的医生都能够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介绍药品知识,特别是基层。“

  另悉,这只是第一批面临改名的品种清单,关于中成药名称规范的工作还将陆续分批分阶段启动。

  今年1月,国家食药监总局曾发布《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对中成药命名新规的意见。其中提到,中成药命名应避免采用可能给患者以暗示的有关药理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或治疗学的药品名称,如”降糖、降压、降脂、消炎、癌“等字样;不应采用夸大、自诩、不切实际的用语,如”宝“”灵“”精“”强力“”速效“,或”御制“”秘制“等溢美之词。此外,中成药一般不应采用人名、地名、企业名称命名,不应采用封建迷信或低俗不雅用语。

  同时,文件强调,该指导原则”不仅适用于中药新药的命名,也适用于对原有中成药不规范命名的规范“,对于沿用已久的药名,如必须改动,可列出其曾用名作为过渡。

  该《指导原则》一出,将会给众多药企带来巨大影响,根据国家食药监药品数据库的相关数据显示,仅仅光名字中含有”灵“字的药品就有2000多个,多家上市药企的药品或涉及改名,包括同仁堂、贵州百灵、中新药业、华润三九、天目药业、神威药业等。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质量总监李劲曾表示,如果命名不能用地名,云南白药系列的7个剂型、7个产品都将受到影响。除含”云南白药“4个字的剂型和产品外,云南白药系列可能涉及改名的药品品种还包括:复方牛黄消炎胶囊、蒲地蓝消炎片、消炎止咳片、莲芝消炎片、消炎退热颗粒、消炎镇痛膏(以上均含”消炎“二字)、小儿宝泰康颗粒、百宝丹、更年灵胶囊、消渴灵片(以上含”宝“”灵“字眼)等。

  李劲透露,如果按照目前的意见稿实施,许多家喻户晓的老字号将受到较大影响。”假如云南白药需要改名,那么云南白药115年树立起来的品牌、声誉、公众认知或将坍塌,预估损失将超过100亿元。

  还有业内人士表示,对药企来说,更名后需要到当地食药监局重新注册,对于更名量大的企业而言,注册费用将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各地收费价格不一样,少数省份不收费,大部分省份都是收费的。在北京一个产品就要交6600元。“该人士说,他所在的企业有35个产品或将涉及改名,光注册费就得23万余元。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指出:很多中药已经成为历史品牌,一旦名字改了,既会对企业造成损失,也会给老百姓的认识造成混乱,很多中药的名字是历史上形成的,有些中药名字确实涉及夸大宣传,但这是个别现象,不适宜大范围去改。”

  张伯礼举例说,中成药风油精的“精”字,指的是精油,并不涉及夸大宣传。老百姓也只是把它当成药品名字,并不会因此认为它有药效之外的神奇效果。而像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中药名字也是如此。

  除了药企人士和专业人士的难以接受,很多普通消费者对此也很难理解,昆明市一小学教师说:“像云南白药气雾剂、马应龙痔疮膏、风油精都是家里常备药,老百姓都认这些牌子,如果一夜之间这些名字都不存在了,会觉得很不适应。”

  因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朱建平认为:中药命名新规的初衷可能是规范市场,出发点是好的,但一定要“非常慎重”,不能用管西药的思维来管中药。

  朱建平介绍,国际上对西药的命名方法一般是依据药物的化学成分等,但是西药的成分相对单一,而中药的成分比较复杂,不适合用西方的方法命名。

  “中医药的特点是科学与文化的结合,很多中药的命名都有悠久的历史甚至典故,不能只看到其科学的一面,忽视其中的文化因素。”朱建平说。

  (来源:医谷 2017-09-27 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