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艰难困苦中是非常容易“虚度光阴”的,一种情况是“无所事事”的状态,这种情况有时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想“做事”,但遭到上级领导的冷落,给了个闲职,没事儿干;还有的是主观因素造成的,眼前的困境摆脱不了,无计可施,原地踏步,因而生命时钟看上去是一种“停摆”的状态。还有一种看似忙忙碌碌,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虚度光阴”,有如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每天“喝鸡汤,打鸡血”,也是“蛮拼的”,但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图为本文作者王子龙先生)
不可否认,人在艰难中,因遭受巨大压力,如果扛不住的话,动作容易走样,思维容易变形,情绪容易失控,观念容易扭曲,目光容易游离,说话容易变声……,总之保持常态很难,如果在巨大的压力下,仍然目光坚定、笑容灿烂、步伐不乱……,那一定是真正的生活强者。
古人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所有让自己感到“倍爽”的事都是暂时的、一瞬间的,人多数时候都是在与各种困难做斗争。在困境中如何才能做到不负时光?我觉得就是尽量选择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在这里我讲一个晚清名人的故事,许多人对“郑观应”这个名字,可能都有所耳闻,中学的历史课本中提到过他。这个人曾经写了一部书叫《盛世危言》,这部书现代人如果不是搞研究的,恐怕没几个人会去看,但在当时那可是震动朝野、风靡全国的“爆品”畅销书!光绪皇帝爱不释手,加印二千部发给六部九卿,康有为看了更是心潮澎湃,成为他日后领导维新变法的重大诱因,此后一段时间,走在最前列的时代弄潮儿如严复、谭嗣同、孙中山、毛泽东等都受到这部书的重大影响,由此也吹响了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号角。如果说西方舶来品“马列主义”成了后来我党克敌制胜的法宝和绝学,那么《盛世危言》就是当时中国人觉醒自强的本土启蒙读本。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郑观应这个家伙还真不简单,有料!但可能更让你意外的是,郑观应这个人既不是思想家,也不是革命家,其实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商人。他最早是英国太古洋行买办,后被朝廷“招安”,成了当时国内最大的纺织机械制造公司上海织布局的“总办”(相当于现在的央企董事长),而且在他的建议推动下,帮助盛宣怀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总部设在上海。
郑观应当时为啥要写《盛世危言》呢?实际上是因为自己当时“摊上事儿”了,一则是上海织布局的下属贪污挪用公款,他背了黑锅,赔了损失不说,还丢了官职,“屋漏偏逢连夜雨”,更倒霉的是,之前出于好心,给自己推荐的太古洋行新的买办做了担保,后来这家伙出事儿“跑路”了,自己也跟着折进去了……。
当此时,郑观应几近于身败名裂,树倒猢狲散,众人避之如瘟神,没几个人搭理他,内心极度“空虚寂寞冷”,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悟言一室之内”,收拾行囊,离开了商贾云集的上海,退隐澳门,闭门写书,直至1894年,石破天惊,《盛世危言》一度溢满华夏!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曾总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苏轼被贬黄州,写出了千古名篇《赤壁赋》,王阳明失意贵阳,“龙场悟道”,成为一代“心学”宗师,总之,似乎“福祸相倚”是一种颠扑不破的真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个人的一种选择,在最艰难的时刻仍然要选择那些最有价值的事情,不能不忙,也不能瞎忙。当然,至于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事情,也是因人而异,不是说每个人都一股脑儿地去写书。要静下心来,沉住气,理性选择。
做什么事更有价值?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由此也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选择最难!这需要有卓见、有远见,任何事如果拉开时间维度,其价值评判标准会截然不同,往往“昨是而今非,今是而昨非”。我们后人认识郑观应,皆在于他写了一部《盛世危言》,而几乎完全忽略了他的“商人”身份,也记不得他做过什么生意,他是以书扬名,但恰恰在当时看来,“写书”对他来说是无所事事时的无奈之举!
(作者王子龙先生写于2018年5月19日晨)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