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视界 >

做到这两点,不要总是因疑心自己得了新冠肺炎而烦恼

2020-02-11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稳住!我们能赢!

  了解防控知识

  1、哪些人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是否会被感染,主要取决于是否与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接触。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者,感染后可能病情进展更快,严重程度更高,预后较差。根据目前对患者的治疗情况来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只有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2、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接触传播,包括:①吸入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咳嗽或打喷嚏时喷出的呼吸道飞沫;②眼结膜、鼻黏膜等处沾染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痰液、血液、呕吐物、体液、分泌物等;③手部沾染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痰液、血液、呕吐物、体液、分泌物等,或触摸被这些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器具后,再用手直接接触口、眼、鼻等。

  3、什么是飞沫传播

  飞沫:一般认为是直径>5微米的含水颗粒。

  飞沫可以通过一定的距离(一般为1米以内)进入易感的黏膜表面。

  飞沫的产生:

  (1)咳嗽、打喷嚏或说话;

  (2)实施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或气管插管、翻身、拍背等刺激咳嗽的过程中和心肺复苏等。

  4、什么是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包括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患者或病菌携带者。

  间接传播是指皮肤或黏膜接触患者或病菌携带者的痰液、血液、呕吐物、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或接触被这些体液污染的物品、器具等。

  手常常扮演着间接接触传播的媒介,手在触摸被病菌污染的物品或器具后,通过揉眼、挖鼻等,使皮肤和黏膜沾染病菌。

  5、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指14天内曾与病毒感染的确诊或高度疑似病例有过共同生活或工作的人。包括办公室的同事,同一教室、宿舍的同学、同事,同一交通工具的乘客等。以及其他形式的直接接触者,包括病毒感染患者的陪护人员、同乘电梯人员等。

  6、密切接触者注意事项

  所有跟确诊或疑似感染病人有接触的人(包括医护人员)都应该有14天的健康观察期。

  观察期从和病人接触的最后一天算起。一旦出现症状,特别是发热、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呼吸短促或腹泻,立即就医。

  7、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有什么临床表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起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可合并轻度干咳、乏力、呼吸不畅、腹泻等症状,而流涕等症状少见。

  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仅表现为头痛、心慌、胸闷、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

  部分患者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病情发展迅速。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8、在临床上怎样识别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

  同时符合以下2个条件:

  (1)流行病学史:在发病前两周内有武汉市或其他疫情高发地区的旅行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接触过来自武汉或其他疫情高发地区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居住区传染病流行,有被传染者。

  (2)临床表现:发热;具有病毒性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在观察的同时,采集痰液、咽拭子等呼吸道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即可作出病原学诊断。

  9、何时就医

  如果同时符合以下2种情况,应及时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1)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

  (2)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出现聚集性发病。

  10、就医时注意事项

  (1)如果接触者出现症状,要提前选择有发热门诊的定点医院。

  (2)前往医院的路上及就医全程应该佩戴口罩。

  (3)避免搭乘公共交通,应该呼叫救护车或者使用私人车辆运送病人,如果可以,路上打开车窗。

  (4)应时刻保持呼吸道卫生和双手清洁,尽可能远离其他人(至少1米)。

  (5)任何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污染的物体表面都应该用含有稀释漂白剂的消毒剂清洁、消毒。

  (6)就医时,应如实详细讲述患病情况和就医过程,尤其是应告知医生近期的武汉或疫情高发区的旅行和居住史、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接触史、动物接触史等。

  了解心理调适方法

  这次疫情不仅给我们带来身体上的不适,也带来一系列程度不同的心理应激反应。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月1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健康专家介绍了相关知识,帮助大家稳定情绪,缓解压力。

  1、担心自己得病怎么办?

  有人现在遇到身体不舒服就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有些甚至开始自己吃药,对此有四点建议:

  一是要稳定情绪,如果没有出现发烧、干咳等典型的症状,身边也没有确诊或疑似的病人,而且也很少外出,被感染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不要过度恐慌和焦虑。

  二是要理性分析,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判断不舒服的症状和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状是不是相符合,如果说是比较符合,还是要及时去发热门诊就诊,如果不符合,可能是身体方面其他的问题,必要时也应该去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三是改变行为,如果知道自己是健康的,但是还是控制不住担心,那就试试转移注意力的办法,找一件事情让自己长时间投入去做,通过这些方式来改变过于恐惧的心理。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有极少数人有这样一种情况,他坚信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甚至去医院反复就诊,即便医生和医学检查认为他没有被感染,他也坚信自己感染。如果是这样极少数的情况,我们还是建议自己和家人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最好及时去医院心理科和精神科寻求专业的帮助,避免长期的情绪紧张引发一些不理性的行为,伤害到自己和他人。

  四是主动寻求心理援助。为了减轻和预防疫情导致的心理困扰,防范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原有的心理援助热线基础上,支持各地设立了应对疫情的心理援助热线。截止到1月底,各地各省的公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精防机构一共开通了361条免费的心理援助热线,如果靠自己的能力没有办法缓解不良的应激反应,及时拨打热线,寻求专业的帮助。

  2、老年人长时间呆在家里,又紧张又害怕怎么办?

  老年人习惯外出遛弯、散步、跳广场舞,现在需要长时间呆在家里,身体不舒服,对疫情又紧张又害怕。对这样的老年朋友,有五点建议:

  一是要尽量不出门,减少被感染的风险。可以在家里因地制宜地做身体锻炼,如果确实需要出门也一定要去宽阔、空旷的地方,尽量避免和人近距离接触。

  二是注意个人的卫生习惯,要勤洗手,室内多通风。如果平时有服用的药物或者是定期去医院,在这个特殊的情况下也应该按照医生的建议继续用药或者是去就医。

  三是要看官方新闻,不要轻信和传播个人转发的疫情相关的信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盲目的乐观。

  四是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免疫力有好处。如果和家人住在一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要互相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少指责、少生气。

  五是如果负面情绪比较强,长时间感到恐惧、焦虑、不舒服,也可以拨打心理援助热线寻求专业帮助。

  特别提醒:看到穿着防护服的疾控人员时,会觉得紧张,觉得恐慌,尤其在社区看到这样的人在工作时,这种恐慌情绪其实也是正常的情绪,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生活经验少,而这种恐慌情绪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消失的,遇到这种情况,老年朋友一定不要过度紧张,如果需要我们配合做一些工作,一定要相信,他们是专业人员,他们是在帮助我们,得依靠他们尽快结束这场疫情,所以一定要积极配合。如果身边有小朋友,还是要借这个机会给他讲一讲疾控相关的科学知识,要安抚好他的情绪。

  3、社区工作者,工作压力大怎么办?

  对于社区工作人员,除了自己做好身体防护之外,在心理防护方面也有三点具体的建议:

  一是要理解他人。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了工作对象很不配合的时候,先表示理解,大部分人都是可以配合的,只有极少数人可能受疫情的影响比较大,情绪和行为很难控制,容易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先表示理解,这有助于平复他的情绪,也有助于后期工作的开展。

  二是理解自己。在应激的情况下,社区工作者有些人也会感觉到自己的情绪很不稳定,容易生气、容易着急,不理解时容易委屈,甚至遇到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时会非常抑郁,甚至会有负罪感。有的人觉得自己的注意力、记忆力、睡眠都受到了影响,这些是在应激状态下的正常反应,也要理解自己有这样的反应,如果很难受,要暂时停下来,找一个稍微安静点的地方做深呼吸,稍微缓解、调节,也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三是要保护好自己。如果是工作压力很大,心理和身体很不舒服,或者家里有重要的事情,要及时和同事和上级沟通,必要时可以停止工作或者是轮换工作。如果说自己调整不好,也可以拨打心理援助热线寻求专业的帮助。

  4、无法克服情绪的困扰怎么办?

  在此期间,如果出现各类心理问题,靠自我调节无法缓解,可以在小程序“国务院客户端”的“便民服务”中点击“心理热线”,搜索你所在地区的“地方热线”,然后拨打心理援助热线电话来寻求专业的帮助。300余条全国心理援助热线,400余所高校的心理援助热线,随时准备倾听你的问题。

  本文整理:张狮驼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江映雪

  来源:中国人口出版社微信公众号、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