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视界 >

不为人知的肠道菌群,竟与各类疾病息息相关!

2022-10-10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越来越多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不仅与人体消化系统疾病息息相关,还与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疾病等各类健康问题关系密切。

  谈到细菌,人们总是嗤之以鼻,认为它们是引发多种疾病的罪魁祸首。实际上这是我们长期以来存在的认知误区,细菌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并非所有细菌都会导致我们生病,相反一些有益菌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那里栖息着总数约为100万亿、1000-2000 余种、重量约为1-2 公斤的微生物,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肠道内微生态的平衡,对人体健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旦由于饮食问题、疾病病变等导致内机体外环境发生变化,使得正常菌群组合被破坏,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被打乱,就会发生菌群失调,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一百多年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被尊称为“乳酸菌之父”的梅契尼科夫就认为:肠道健康的人身体才健康,肠道菌群产生的毒素是人体衰老和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他提出的人体自身中毒学说认为,人体垃圾因为某些原因过量沉积在体内,导致慢性中毒,从而引发多种疾病。但由于缺少直接的证据,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和宏基因组学等新研究方法的不断开发和应用,肠道菌群成为微生物学、医学、基因学等领域最引人关注的热点之一。

  越来越多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参与较多疾病的发生,不仅与急性胃肠炎、慢性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有关,还与自闭症、抑郁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肥胖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类疾病息息相关。

  肠道菌群与消化系统疾病

  肠道菌群主要位于下消化道结肠及直肠中,因此与消化道的关系最为密切,几乎所有消化道疾病都与肠道菌群的状况密切相关,其中炎症性肠病(IBD)、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消化不良(FD)、结直肠癌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最为火热。

  1.炎症性肠病(IBD)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特殊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患者多存在肠道菌群失衡,多发生于回肠、直肠、结肠等与细菌接触较多的部位,侵袭性细菌在肠道内过度生长,导致肠道内抗原过多引起炎症反应,从而使肠道自我修复能力下降并失去完整性。多重研究证明, 细菌是IBD的促发因素,活动期UC患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数量较正常对照组呈显著减少;肠杆菌数量较正常组有显著增加,肠球菌及小梭菌也有增加的趋势。表明活动期UC患者的益生菌减少和肠杆菌等条件致病菌增加导致肠菌群失调,这种失调可能是UC的发病因素之一。而缓解期UC患者的双歧杆菌、肠杆菌及其它细菌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提示UC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程度与UC的病理改变严重程度具有一定关联。

  2.肠易激综合征(IBS)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而缺乏胃肠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是发病率最高的人类功能性肠道疾病。IB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相关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IBS患者相关菌群的数量和种类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与健康者相比,IBS患者体内的双歧杆菌比例显著降低,肠杆菌比例升高。

  肠道菌群与神经系统疾病

  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肠-脑轴(gut-brain axis)调控宿主的一系列行为。目前有文献报道的与肠道菌群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有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厌食症、多发性硬化症、癫痫、帕金森等。

  1.自闭症

  以自闭症为例,自闭症儿童通常临床表现都患有严重的胃肠道疾病,自闭症儿童与健康儿童相比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降低,其肠道内的普氏菌属、粪球菌属和韦荣球菌科的数量显著降低,而且自闭症儿童肠道菌群多样性和数量的降低均与自闭症程度显著相关,而与肠道症状程度和饮食构成无关。一项临床调查结果表明,自闭症儿童普遍在3岁前曾过度服用抗生素,而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也有研究报道口服万古霉素在短期内对有攻击行为的自闭症患儿有一定作用。脆弱拟杆菌可以改善自闭症小鼠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以及小鼠的行为学症状。

  2.抑郁症和焦虑症

  抑郁症和焦虑症是两种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同时抑郁和焦虑也是神经系统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慢性疾病患者(比如帕金森病、ALS、AD、脑卒中)往往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2015年有研究者分析了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的粪便肠道菌群结构,发现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其理研菌属细菌比例显著升高,而柔嫩梭菌属细菌明显降低。此外,柔嫩梭菌属细菌的丰度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3.帕金森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及步态异常,帕金森病除了运动症状外,还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其中便秘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中最常见症状之一,发生率70%一80%,并且在疾病的各个阶段都会发生,甚至可发生在运动症状出现之前。研究者比较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粪便和肠道黏膜菌群的差异后,发现帕金森病患者粪便和肠道黏膜中与抗炎相关的丁酸盐产生菌明显减少,而与促炎相关的细菌则增多,同时他们还发现多种菌群与帕金森病的病程存在相关性。提供了肠道菌群与帕金森病相关的直接证据。

  肠道菌群与内分泌系统疾病

  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分布于其它器官的内分泌细胞组成,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代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据报道,糖尿病、肥胖等内分泌系统疾病与肠道菌群有着密切关系。

  1.糖尿病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以胰岛素绝对不足为特征,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相对不足为特征。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内乳杆菌含量随血糖值升高而明显降低。菌群刺激肠道所产生的细胞因子会影响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葡萄糖代谢效率。糖尿病在出现临床检测指标阳性之前,往往有长期饮食不均衡现象,即糖及脂肪摄入增多、膳食纤维摄入相对不足,长期的饮食结构改变,会导致肠道菌群的失调,肠道菌群失调则会导致肠黏膜通透性改变、诱导肠道免疫及糖脂代谢的异常出现阳性临床症状。在此时间窗内,肠道菌群中的优势菌会出现变化,如双歧杆菌和类杆菌减少,革兰阴性菌相对增多。

  2.肥胖

  早在2004年,科学家们便发现肠道的某些细菌对人体肥胖有重大的影响。后来,通过动物实验科学家将一种多形拟杆菌VPI-5482接种至无菌小鼠肠道后,发现其体重增加了23%,并出现胰岛素抵抗,说明拟杆菌属有促进脂肪累积的作用。

  上海交大赵立平教授团队首次发现了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是可引起肥胖的细菌,它在肥胖症患者肠道内数量明显升高,甚至可达到1/3,通过特殊的营养配餐降低肠道内阴沟肠杆菌的数量后,肥胖患者体重也明显下降。

  如何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既然越来越多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失衡与各类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为了使得身体少受疾病困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用哪些方法维持自身的肠道菌群平衡呢?

  1.饮食调理

  长期摄入不健康或被有害菌污染的食物,都会导致体内有害细菌增加而有益菌株减少,因此平时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按时按量用餐,多吃果蔬粗粮、多喝水,少吃生冷刺激、高油高脂的食物。

  2.合理使用药物

  长期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也会导致肠道内菌群失衡,过量的抗生素不仅会将体内的致病菌杀死,也会抑制和杀死有益菌,因此要合理使用这些药物,必须服用时也一定要遵循医嘱,尤其不能滥用。

  3.规律饮食和作息

  肠道菌群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存习性,经常熬夜、暴饮暴食等不规律的生活习惯都会引发菌群失衡。因此保持良好作息习惯,不熬夜,多运动十分必要。

  4.补充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目前主要有益生菌、益生元、合生素。益生菌多见于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酪酸菌、地衣芽孢杆菌等;益生元包括果寡糖、异麦芽低聚糖;合生素是益生菌和益生元并存的生物制剂。相关研究证明,摄入复合益生菌制剂可以在人体发生菌群失调时稳定有益菌群的数量及活性,维护肠道菌群平衡。

  本文整编/李   晓

  插图来源/摄图网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李   晓
(文中图片均已获版权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