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春的深夜,寒风阵阵,阴冷阴冷,还在排队做核酸的我庆幸自己依旧是老棉袄老棉裤在身。
远远望去,黑夜笼罩的小区,被三束光照亮,那是三位“大白”戴在额头的“额灯”发出的,一边的路灯显得更暗。
图为累到站不了的社工张逸潇
“几号楼?……”听声音,我就知道那是被邻居们昵称为潇潇的社工张逸潇,我更知道,他已经累得声音变沙哑了,就象上一次做核酸遇到的居委会严婷老师,累到站不住了!
前者为居委会严婷,后者为志愿者小郑 。
4月10日凌晨1:01 楼组长周老师在群里发出本小区第N次、但却是首次半夜做核酸检测的感想:
我们刚做好核酸到家,现在已深夜快要12点50分左右了,最幸(辛)苦的张逸潇,和**楼****室的志愿者小郑,居民心中有杆称,彻夜无眠,累倒了,躺在地上,大家看了都心疼,望早点结束,抓紧休息,照顾好自己,你们还年轻。
小张同志不分昼夜为小区的居民辛勤工作,我们看在眼里,心疼在心里!晚安。
邻居跟帖:真的辛苦啦!为抗疫加油!
部分亲友志愿者发给我的抗疫照片
在这场抗疫中,我的几位亲友都成为了社区志愿者,测核酸、发物资、帮助配药、清理垃圾;头疼脑热,吃喝拉撒,什么都要管;这个群体被吐口水、被辱骂、被冷嘲热讽,终于,这个最辛苦的群体中,有群体倒下的,有个体倒下的……
我的那位68岁的亲友肩负这样的重任,昨天终于成为这个倒下个体中的一个!
她高烧、腹痛,众人用床单兜着昏昏沉沉的她,挪到120救护车上,按规定送到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发热门诊。
接诊医生认为是妇科疾患,和妇科医生联系,居然花了1个多小时才把妇科的医生请到发热门诊,迟迟不到诊的理由是医院已经接到通知,将改为方舱医院专门收治阳性患者,不接收常见病患者。
好在,终于妇科医生接诊;
终于做了血常规检查;
终于做了下腹CT平扫、胸部CT平扫和上腹部CT平扫;
终于给出了诊断:1.盆腔脓肿2.急性女性盆腔炎。
终于给出了处理:考虑盆腔脓肿可能性大,但不除外肿瘤可能,因我院卫健委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无法收拾病人,建议立即转其他定点医院就诊,进一步检查并治疗。
这个“立即转其他定点医院就诊”的“处理”意见让这位勤勤恳恳默默奉献了一辈子的老党员、社区志愿者在累倒生病的时候,坐在轮椅上被安置在一间闲置的小屋里。
没有水,没有吃的,没有盖的,没有小解的地方,好在亲友志愿者平时就一直用着“尿不湿”在抗疫,那个晚上她还是用着“尿不湿”。
志愿者和她的儿子在这间小屋里苦苦等待“处理”达10多个小时!
“那种等待‘处理’的感觉就像被扔在垃圾房的垃圾。”孝顺的儿子回忆当时的感受如是说。
那晚,儿子一直陪同在侧,他拿着手机打着电话,120、市民投诉热线12345……一个个电话打过去求助,可是都没有得到援助,哪怕是一句安慰的话。
“上海温度”,这个上海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坊》每天开场白都要说的“上海温度”什么时候降得这么低?我感受到了上海的阵阵寒意!
那晚,亲友志愿者体谅我身体不好,不好意思打我的电话,直到昨天(4月9日)早上8:08另一位亲友打来求助电话。
我曾经当过护士,曾经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工作了30年,曾经牵线“导医”帮助过N多患者得到了德高望重的名医大家的诊治,可是在抗疫的非常时期,在我已经退休已经N年后,隐隐地感到这次的“导医”有点“爱莫能助”!
但是,我尽力吧!
微信语音电话开场白差不多都是这样:“不好意思,我是顾海鹰,我的亲友是抗疫志愿者,现在病了……”
妇产科、普外科、感染科、麻醉科、医务处、门诊部……
答复——
“核酸结果如何?”
“小区有核酸阳性吗?”
“妇科超声做过吗?我要请示一下医务处。”
“妇科引起的盆腔脓肿外科不能收治。”
“我现在在**方舱医院,六院感染科只收治阳性或密接者,核酸阴性不能住进去的。”
“问过了,封控楼出来的应该(到)所在区的定点医院就诊……”
咨询专家,综合研判后我得出了结论:
非常时期,非常管控!
非常时期只要是“新冠”,就能得到重视。
非常时期不能发烧,发烧一律要到发热门诊。
非常时期常见慢性病突发状况必须按照规定前往“定点医院”就诊,或者在互联网上复诊配药。
非常时期急诊绿色通道要留给危重垂危患者……
所以,我曾经工作了30年的医院,可能也是“爱莫能助”!
所幸,8:34 联系亲友儿子他说:
稍等稍等,120救护车来了,要把我们送到长征医院……
9:24亲友儿子:我们现在在长征医院妇科门诊……
所幸,这位亲友志愿者终于等到能够接收她诊治的医院了。
我赶紧在微信里向在非常时期突发状况之下给予我热情帮助和指导的老领导老专家老同事们表示深深的由衷地感谢!
我的感谢不分先后,按照我的网络求助之路顺序,无论是不接电话,还是开始不接后来又打来微信电话的,我都要向你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图为我上班时候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陶敏芳主任医师,滕银成主任医师,邢长英副主任医师,吴氢凯主任医师,黄新余主任医师,严海副主任医师,臧国庆主任医师,俞传芳副主任医师,曹轶主管护师。
昨天上午8:51未接微信电话后来的留言:“顾老师,您有啥吩咐?”
在我表达感激之情并转述亲友志愿者已经在长征医院就诊,万一还遇到什么医疗上的困难需要求助时,她那句暖心的留言让我泪奔:
“可以,有事您尽管吩咐。”
是什么样的福分才能听到这样的话语!
大恩大德铭记在心!
今天4月10日下午1:33从亲友儿子微信得知:
长征医院封闭,不再接受今天需要继续治疗的亲友志愿者……
再次请教六院专家,改变治疗方案,互联网买药,口服消炎。
……
我想借用网上的一段话结束本文:
疫情三年,让我们明白了岁月静好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世事无常才是日常。
风险无处不在,人生总有意外!
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微不足道的,肉眼看不到的病毒,却让我们的生活天翻地覆,所以要学会敬畏自然!
不管怎样,珍惜当下和好好活着。因为你不知道哪天是最后一天,哪一面是最后一面,哪些人一转身就再也不见。天有不测风云,月有阴晴圆缺,世事无常变幻,生命终有短长。反反复复的疫情让我们明白,钱财再好,好不过生命,名利再大,大不过健康,好好珍惜当下,不辜负每一个今天!
当年我上班的18号行政楼
本文作者/顾海鹰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七 七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