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医疗网 讯:不久前,浙江省中医院院长、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吕宾教授接诊了一位30多岁的白领姜先生,是老母亲陪着他来的。他说,4月中旬时单位体检,他居然被查出了幽门螺杆菌。他说自己过去从没发现有这个病,不知道什么时候得的。不过,目前没有觉得胃部有不适症状。而陪他一起来的老母亲,前几年也被查出幽门螺杆菌。他听说幽门螺杆菌会致癌,还会传染,这让他一是担心老母亲和自己会不会患癌,二是担心会不会已将幽门螺杆菌传染给了7岁的儿子。
据吕宾介绍,幽门螺杆菌确是大名鼎鼎。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世界范围内一半以上的人口感染了Hp,其发病率各个国家不同,甚至同一国家的各个地区也不相同。中国、欧美、非洲的Hp感染率,分别约60%、40%、70%。浙江的Hp感染率基本上与全国平均水平差不多”。至于发病原因,目前已知发病率的高低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公共卫生条件以及水源供应有较密切的关系。
过去,人们对幽门螺杆菌的了解并不多。这几年,很多单位在体检时增加了幽门螺杆菌的检测项目,也有很多人到医院求诊胃肠疾病时,医院都会推荐检测幽门螺杆菌。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一病菌,越来越多的人被查出了这一病菌,与此同时,每年体检季,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Hp恐慌症”。
更夸张的是,除了恐慌,还有的患者认为自己因为幽门螺杆菌而受到了歧视。有个患者向吕宾诉说:自从体检查出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后,他感觉同事们再也不愿和他一起进餐。
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
“误解了!误解了!”吕宾说,大家完全是放大了幽门螺杆菌的可怕。比如大家最怕的“幽门螺杆菌会致胃癌”的说法,吕宾说:“幽门螺杆菌是30多年前被发现的。”
在幽门螺杆菌被发现之前,医学专家认为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如胃酸、蛋白酶的分泌功能等,胃部是不可能存在细菌的。1979年,病理学医生Warren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黏膜组织切片上观察到一种弯曲状细菌,并且发现这种细菌邻近的胃黏膜总是有炎症存在,因而意识到这种细菌和慢性胃炎可能有密切关系。1981年,消化科临床医生Marshall与Warren合作进行研究,证明这种细菌的存在确实与胃炎有关。他们还发现,这种细菌还存在于所有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大多数胃溃疡患者和约一半胃癌患者的胃黏膜中。
1982年4月,Marshall终于从胃黏膜活检样本中成功培养和分离出了这种细菌——幽门螺杆菌。两人还因此得了诺贝尔奖。幽门螺杆菌自此成为人类至今唯一一种已知的胃部细菌。
22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幽门螺杆菌定为胃癌的一类致癌原,认定胃癌和幽门螺杆菌有直接关系。但是从临床来看,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致病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后,100%的人会得胃炎,其中50%的人没有任何症状。10%~15%的人会发展成溃疡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极少数人发展成胃癌。”
人体中的幽门螺旋杆菌,是哪里来的?
就像那位姜先生一样,很多人都想不明白,自己身上的幽门螺杆菌是哪里来的。吕宾说:主要是经口传播,大多数感染者其实早在青少年时就被感染了。感染后,一部分病菌会通过机体自行清除掉,大部分人转变为慢性感染。
他认为,有的人体检一查出来Hp抗体阳性,就认为自己肯定被感染了,“这也是错误的认识,作为流行病学调查数据,Hp抗体检测只是说明是否感染过幽门螺杆菌,并不代表现正在感染”。
幽门螺杆菌进入人体后,人体会产生抗体抵抗这一病菌,治疗后如果病菌被杀死了,抗体的消退也需要一年左右时间,如果恰好这期间检查,那就会显示抗体阳性。即使之前没有做过针对性治疗,但曾因为其他疾病服用过抗生素,幽门螺杆菌也可能被同时杀死。
得了幽门螺旋杆菌,怎么办?
“吕院长,我得了幽门螺杆菌,怎么办怎么办?”这种惶急的询问,是吕宾在这个体检季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他说,如果患者没有症状,又排除以下因素:溃疡病病人、有胃癌家族史、长期吃消炎镇痛药如阿司匹林、芬必得等、有胃病史,可以不用治疗。
“再说了,治疗本身也有风险,根除幽门螺杆菌往往需要3~4种药物联合使用,其中至少两种是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其实是把双刃剑,杀死病菌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其他问题,比如胃部不适、肝功能损害、皮疹以及肠道菌群紊乱等。”
如果有治疗的必要,他说也不建议直接用药,最好先做一次胃镜检查,判断幽门螺杆菌对胃部造成了何种损伤,再以此判断如何用药,做到有的放矢。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